中国教育简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简史》练习题答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中国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2、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为官学。3、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和墨家。4、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5、“因材施教”的提法源出于《朱熹〈四书集注法〉》。6、中国古代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是孔子。7、“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孟子》一书。“启发”一词最早出于《论语·述而》一书。8、孟子将教育对人类的发展的作用概括为性善论,意思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心。9、《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0、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简答题1、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p91-96)答: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2、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P91-92)答: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有: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三、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要点:1、论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是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环境影响特别是学习的结果。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束缚,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2、论“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改变了西周时只教贵族官员子弟的传统,实行“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下层劳动人民仍不大可能接受教育。事实上,在孔子时代,远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3、论教育目标孔子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土。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方面,既要能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谦逊的态度,还要做到使别人安乐,以至能治理天下百姓。前者是德,后者是才,即治国安民之才。这一理想实则“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认为德才都需要学习,学习是做官从政的准备,要做官就必须经过学习。4、论教育内容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5、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1)立志有恒;(2)自省自克;(3)改过迁善。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学思并重;(4)诚实谦虚等。2、试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答: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一、填空1、汉代太学建立于公元前124年,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弟子。2、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艺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3、汉代的私学就其程度而言,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两种类型。4、现存的汉代最著名的蒙学识字课本是《孝经》《论语》。5、董仲舒关于义利之辩的观点是道义重于功利。6、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7、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在太学之外另立,以体现的原则。8、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北魏时期。古代医学专科教育始于宋文帝时期。古代法律分科设学始于三国时期。9、《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所撰。10、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11、唐太宗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并确定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12、一般认为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13、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不外是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14、隋文帝时设立的国子寺,是古代建立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开端。长官称为祭酒。15、韩愈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二、简答题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书同文。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文字形体的标准。这不仅便于秦朝统一政令的推行,促进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加强,而且简化了文字,对于文化的传播、教育的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2)行同伦。就是匡正异风异俗,使原六国旧的风尚习俗均合乎秦朝的法度。这是秦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需要,是为统一思想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时,它也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3)设三老以掌教化。即乡官负责向乡民宣教统治阶级的思想、法度、纲纪、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这是秦统治者为了把“行同伦”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所采取的一项劝导、教化措施,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并禁止私学。后来又发生了坑杀460多儒生的事件。不仅破坏了文化典籍,而且,大大地激化了矛盾。(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在禁止《诗》、书百家语后,唯一允许学习的就是法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的官吏来担任。三、论述题1、论科举制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及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2、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答:韩愈的师道观: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认为求师就是为了师“道”,因此对教师在年龄、地位撒谎能够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只要有某一方面之长,先学者就可以教后学者。韩愈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为师标准的关键,既鼓励学生免去求师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又激励教师要努力传道授业,说服力强。柳宗元也认为师以明道,和韩愈一样肯定教师在传道中的作用,但也不赞成韩愈毅然以师自居,还号召人们要勇于求师、拜师的说法。他主张去拜师之名,存为师之实。有人前来请教,就提供自己的见解心得供他参考,与他切磋。没有必要一定要确定个师生名分,这就叫“交以为师”。他主张的是师为友、师为辅。,而韩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可以说是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三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宋代与1008年加封孔子的爵号为玄圣文宣王,元代1308年加封孔子的爵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2、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依次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3、北宋崇宁三年(1103年)设立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叫各路提举学事司。4、王安石兴学期间设立经义局,修纂的经学教材叫《三经讲义》。5、宋代科举考试的头三名进士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6、《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7、北宋初期六所最著名的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8、宋代专为考官亲属子弟设立的科举考试叫别头试。9、元代将国子学和科举考试的生员分为两榜,一榜为汉人蒙古和色目人蒙古;另一榜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10、元代除普通国子学外,还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二、简答题1、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答:要点:即“教、养、取、任”。“教”是培养人才;“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使用人才。2、朱子读书法是何人归纳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要点:是明代程端礼归纳的。其主要内容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养;(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三、论述题1、北宋的三次兴学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三次兴学的意义如何?2、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那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答:要点:调整:(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2)实行殿试制度。(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4)实行别头式。(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意义:(1)限制了势家子弟徇私舞弊、势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力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力。(3)科举制度改革以后,庶族和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刺激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宋代走向文治社会的最直接的表现。第四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填空1、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考试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2、明代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源分为四类:荫监生、贡监生、举监生、例监生。3、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通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蒙学的教师一般称蒙师。4、明清私塾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背诵和反复练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和作文等几个方面。5、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二、简答题1、什么是八股文取士?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答:要点:八股文统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明清科举考试时,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2)严重败坏了学风。(3)严重妨碍了学术的进步。2、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有哪些主要见解和主张?答:要点:见解:(1)儿童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病。(2)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特点,要正确引导。主张:(1)教育方法上,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2)教学内容上,发挥詩、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3)教学活动要注意多种形式搭配进行。3、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答:要点: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即主要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要学生亲自观察,亲身去实践,去“实做其事”,以获得真知。这是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