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对象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概念界说“现象说”潘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规律说”奥苏伯尔&盖奇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学生学习和保持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价者诸问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确定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运用。“师生交感互动行为说”张春兴以教师与学生间交感互动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凡事教育领域一切心理和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明确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学校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规律和促进机制,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第二、只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便于明确区分教育心理学与学科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和邻近学科的关系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以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为依据,制定教育的原则和实施方法教育心理学则向教育学提供关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区别:1.1对象不同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1.2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是探讨教育措施与它的效果之间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则是找出学生在这种教育措施条件下,他们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普通心理学阐述各个领域中的人的社会实践和人的心理活动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揭示存在于各种实践领域中的共同心理规律,但并不直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实践服务。教育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只研究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它所阐明的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利于树立未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二)有利于提升未来教师的专业智慧(三)有利于改变未来教师的思维方式(四)有利于服务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最早出现琼.魏维斯的著作1531年第一本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1877)雏形威廉.詹姆士《对教师的谈话》(1887)桑代克独立《教育心理学》(1903)《教育心理学大纲》(1913)“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EdwardLeeThorndike一、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以人性可变作为教育的基础孟子:性本善荀子:化性起伪儒家人性观的意义:(1)人性不等于天性,人性是天性与习性的融合;(2)教育对人的成长是必要的,因为教育具有改变人性的功能。(二)以知情意行为教育目的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习过程:立志、博学、审问、思、明辨、时习、笃行1963年潘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讨论稿)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萌芽时期(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亚里士多德《灵魂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体育、智育、德育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夸美纽斯(捷克,17世纪)裴斯泰洛奇(瑞士,19世纪初)赫尔巴特(德国,19世纪)夸美纽斯自然本性指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裴斯泰洛奇《论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化JohannHeinrichPestalozzi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他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具有知情意三种功能重视儿童的兴趣,并将其分为对事的兴趣和对人的兴趣教育过程四阶段论:明了——确切讲授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五阶段教学法:预备:唤起学生原有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教材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二)初创时期(1903年至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发表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根据动物学习实验的结果提出许多学习定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等在测量的标准化和制定常模等方面做过大量工作对个别差异有研究(三)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基本特点:广泛吸取心理学分支学科中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庞杂,不系统,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偏重于研究动物和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四)成熟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1.布鲁姆《教育目标》《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掌握学习教育目标分类2.布鲁纳《教育过程》认知发现学习理论JeromeSeymourBruner3.加涅《学习条件》学习分类RobertMillsGagne4.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有意义语言学习理论DavidP.Ausubel5.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JohnRobertAnderson(五)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研究领域已经开始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类生活和其他教育情境。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布鲁纳1994年)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第三.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动机、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等必将进一步深入或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四.个别差异和个别化的教学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第五.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方法1.观察法(1)观察法定义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观察法的基本步骤(3)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明确计划详细及时记录进行统计分析(4)观察法的优点与不足优点:所得结果比较真实;能够把握当时的全面情况、特殊的气氛和情境。缺点:难以观察所需要研究的行为,收集资料颇费时间;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观察可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公正2.调查法(1)定义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2)形式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3.个案研究是一种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价与操纵,得出结论的方法4.教育经验总结法(二)实验性研究方法1.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通过适当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研究心理活动,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2.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所得结果较为准确。所获结果往往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推广。(三)行动研究1、行动研究法流行的主要原因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教学存在较大的距离,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规律、所得到的数据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2、行动研究法的定义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活动。3、行动研究的特点(1)情境性,目的是解决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2)合作性,要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共同合作,通过共同的讨论、说课、评课、写教案、写教学日记等活动,增加对问题的理解,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3)参与性,全体成员参与活动(4)自我评价,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4、具体步骤1)从日常教学、教育当中确定要研究的问题;2)共同商讨,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汲取其它人的经验;4)重新定义和修改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确定如何去做6)选择评价行动效果的方法和标准7)实施干预,照制定的计划开展教学8)解释研究的效果,对活动进行评价。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取向1.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的综合2.研究设计的生态化与分析的数学化和多元化3.教学研究中的整体性观察方法发展4.实验室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生理化与科学化5.各国、各地区研究方法的本土化第二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与类型一、学习的本质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素质发展的活动。第一,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第二,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第三,学习使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一)人类学习的特点1.学习的内容有本质区别历史经验2.学习的机制或方式不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3.学习的动能与动力有本质区别自觉能动性、积极主动性(二)学生学习特点1.学生学习的间接性2.学生学习的目的性3.学生学习的集体性4.学生学习的有效性5.学生学习的言语性二、学习的分类(一)根据学习内容分类(潘菽)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二)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进行分类认知领域的目标(布鲁姆: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克拉斯沃尔: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辛普逊:知觉、心向、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三)根据学习的结果的不同进行分类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1970)1.言语信息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3.认知策略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普通认知策略、特殊认知策略、反省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5.态度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2.智慧技能即学习“做什么”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进行的分类奥苏伯尔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所学习的材料主要是以定性结论的形式由教师传授给学习者的,教师只要求学习者把所教的内容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随时提取。发现学习强调学习的首要任务不是内化而是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求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掌握的新知识能够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不能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逐字逐句地去背诵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联结派学习理论主要学说•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巴甫洛夫、华生的替代-联结说(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观察-联结说第二节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实质: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二)学习的过程:尝试错误的过程(三)经典实验:猫逃出迷笼实验(四)学习规律(1)准备律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或无准备而强制活动就感到烦恼。(2)练习律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将增加刺激—反应间的联结。作用律:不断运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结。失用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神经的联结而消弱。(3)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喜悦的结果加强联结,厌烦的结果则减弱联结。(五)评价和应用1、缺点(1)由于哲学思想的局限性,桑代克忽视了学习的认知特性。(2)桑代克接受了弗洛伦斯关于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同样可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