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的历史分期前770年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北京人------半坡人------夏商西周-----春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木石并用青铜器铁器忆一忆:你还记得远古人类使用的是什么生产工具吗?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的百姓,你会选用哪种工具耕作?为什么?铁器木器石器青铜器你选用哪种动力?人力畜力春秋时期铁犁头牛耕示意图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有什么意义?木石农具千耦其耘(集体劳动)铁器牛耕个体农耕生产工具耕作方式铁器和牛耕出现的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奴隶集体耕种出租给“奴隶”个体耕种公作分地则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则迟怎样理解史书上载的这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开明的奴隶主新兴地主奴隶农民(奴隶制经济)(封建经济)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发展诸侯争霸铁农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种条件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诸侯日益强大,不再向周王室进贡周王室直辖土地大大缩小,经济实力衰落1245689710113秦楚晋卫鲁宋周燕齐吴越智慧百宝箱: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竞争而成为霸主的诸侯。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在上图红框内填出“春秋五霸”的名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退避三舍在城濮之战中,为争取政治及军事上的主动,晋文公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其流亡在楚的“避君三舍”的许诺,又避开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这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成语典故成语典故卧薪尝胆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齐直面齐桓公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直面齐桓公经济基础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直面齐桓公经济基础善于用人改革直面齐桓公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不仅任用管仲,而且还把改革的大权全部交给管仲,并且大力支持管仲的改革,使得管仲改革能顺利进行。感受管仲改革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1、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2、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3、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4、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经济改革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直面齐桓公经济基础善于用人改革策略正确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直面齐桓公高明的策略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许多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直面齐桓公齐桓公称霸运用“尊王攘夷”的谋略,提高了齐国的地位;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123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是如何确立霸主地位的?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大增;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战争给人民深重灾难,但争霸的影响2、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人口的战争。之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三家分晋战国七雄2.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继而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动荡不安,战乱频繁3、各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增强实力,称霸天下——“富国强兵”4、影响最大的是谁?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诸侯国进行变法1、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争霸目的有什么不同?2、战争的性质有什么变化?直接导致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状况?历史小知识(公元前390---前338年)商鞅是卫国公子,姓公孙,名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所以又称商鞅。他非常推崇法家学说,立志革新政治,起初在魏国未受到重用。公元前361年,他来到秦国,曾三次向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革政治主张,得到信任和重用,开始进行变两次进行。商鞅舌战图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反映的问题:①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②商鞅变法的坚定信心③商鞅重视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徙木立信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南门立木”,不仅达到了彰显秦国朝廷诚信的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商鞅变法的舆论和民意基础,为变法措施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诚信基础。变法内容(5)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其邻居必须告发,否则予以处罚(1)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3)奖励军功,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4)建立县制,原有村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派官吏管理变法前后比较编制户口建立县制分封制村落散居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爵位世袭奖励农耕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国有,不得买卖变法后变法前经济军事政治措施作用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轻罪重罚政治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习俗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发展了农业,增加了国家收入•在战国变法运动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广泛彻底,也最为成功。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强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