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变革西南大学魏小娜寄语我亲爱的同学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概要*新时期备课的基本立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视角:从“备课”走向“教学设计”*新时期“教案”的实践形态第一章新时期备课的基本立场(1)从“规范备课”到“理念备课”“理念式备课”为主。“镶嵌”在“课例研究”、“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校本研究行为中,不可孤立展开。(2)从““普适性理念的推广”(师范生)走向“情境化问题解决”(成熟教师)针对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展备展开备课(3)从“经验范式”到“理论范式”从“经验归纳总结”走向“理论演绎转化”(余映潮、王荣生)一言以蔽之: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然而,面对理论很容易“叶公好龙”!因为,理论要颠覆、重构过去的“轻车熟路”的习惯!但是,正因为此理论有着强有力的震慑力和解释力。不同的理论视角会为实践带来不同的启示,掌握一种理论演绎的方法,其意义大于获得具体的理论。把“被给予的东西”变成认识的方法.比如:如何确定一篇文章教什么?如何解读文本?……寻找答案的理论视角很多,答案也很多元,没有唯一正确的!第二章从“备课”走向“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视角传统备课主要是“三备”+“三写”:备学生(把握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和特点)备教材(钻研并吃透教材)备教法(设计教学方法)写教学进度计划、写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教案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下,备课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一)教学设计1.定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首先提出“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的概念。)意指“指导学习的设计”,不是“教师教学的设计(TeachingDesign)”2.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特点:(1)强调运用系统方法。现代教学设计的整个系统都是从学生起点出发的,基于学习结果的系统化设计。(各环节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一致性,如学、教、评一致)所以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异同很值得研究。看下列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迪克和凯瑞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和拉甘模式2.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特点:(2)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加涅力倡系统设计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为学习设计教学”。“为指导而设计”。教是为了帮助学而出现的,教是安排帮助学的一系列事件。这一理论看似容易理解……教学成为干扰学生学习的现实触目惊心:《背影》、“一到校就下降”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教师的备课和教案编制大多以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论思想为依据或标准,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为中心”,教师的备课是为了方便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教学方案。反观现代教学设计系统,都非常重视分析学习者的特征、需求,强调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3)以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学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正因为此,用现代教学设计取代传统教师备课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是教学上的一次深刻革命。能吸纳很多新鲜的学习理论和心理学支撑。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与实践上找出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师备课之间的根本差别,实现了教学从自发的经验型向自觉的科学型的转变。“如何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于各学科的实践研究,仍处于经验性的摸索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指导。”(徐学福宋乃庆)这是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极大浪费,也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的极大落伍和失误。3.现代教学设计论视野下的“备课”您认为最理想的教案格式是怎样的?盛群力的观点: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和备过程跟我们一般的教案设计流程区别何在?(1)备学生(“学情分析”)传统的备课也有这个环节,现状如何?陈隆升从近10年(1999-2008)的语文期刊上的教案样本605个,其中有“学情分析的115个”。得出以下结论:A、采用“学情分析”的比例逐年增高,但最高点在2008年,比例为43.6%,仍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备课时不做“学情分析”。B、“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基于课程和教材预设教学目的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技能是否有助于达标。《林黛玉进贾府》的学情分析:这些学生比较单纯,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太了解,所以对于作者刻画王熙凤的一些精彩语言,学生可能不容易领悟,这样也就不容易领悟到作者的用语之妙。毕竟,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尤其是王熙凤的性格,蕴涵了太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意义,这不是年纪轻轻的学生所能把握的。C、“学情分析的方法”:只有3.5%的教案说明了自己的方法(经验分析、调查问卷、课前预习检查、课堂上交流、课下找学生谈话了解、根据每一次语文测试成绩)大家可曾做过这样的小试验:通过班内谈话或问卷,看学生心目中的“疑点”“重难点”“兴趣点”跟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有多大的重合度。现代教学设计论的“备学生”:A、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后续各项备课活动制定决策的主要依据。(是确定教学目标前的环节)“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像以往那样从备教材出发,这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即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指覆盖了多少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明确,就谈不上会有多少教学创意和明确的教学意图。可以说,从备学生启动备课程序,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盛群力)B、将学生的学习需求细分为几个主要方面:知识技能方面;情感态度方面:学习愿望、动机、兴趣等自我监控方面: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及风格等C、学习需求分的操作路径内部参照:课程标准—现有水平表现=学习需要外部参照:社会需要—现有水平表现=学习需要数据收集:(问卷搜集、教学结果尝试)附:国外的学情研究调查调查方式:一是资料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二是课前临时性的询问,了解学生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想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三是对入学新生进行学习风格之类的问卷调查或心理测试。有的等使用专门软件,学生在电脑上接受约20分钟的测试,软件自动完成对该生学习特征的分析,各任课教师随时可以上网调阅。有的则在新生报到时发给一张《学习风格调查表》,将其分为不同的学习风格类型。通过调查来了解学生的优先认知方式,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成为“全面的学习者”。相比较而言,我国也很重视,但是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经验认识和把握。没有体系化的研究。案例实践1:修改上述《林黛玉进贾府》的“学情分析”这些学生比较单纯,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太了解,所以对于作者刻画王熙凤的一些精彩语言,学生可能不容易领悟,这样也就不容易领悟到作者的用语之妙。毕竟,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尤其是王熙凤的性格,蕴涵了太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意义,这不是年纪轻轻的学生所能把握的。依据课标目标(单元目标),学习本课预期达成的标准为: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小说的语言。通过课下访谈(以往的教学经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达成这些目标的既有水平:学生背景知识方面的储备:社会阅历、人际关系简单,不易领会……学生鉴赏小说的知识和能力(调查很重要):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较好,但对细节关注不够;对精彩的好词好句关注较多,对质朴的语言描写缺乏鉴赏的基本素养……;学生既有的小说鉴赏方法:借助语感,方法不清晰,不会通过比较、朗读、还原……学生认为难点:……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想知道……,对……不感兴趣(2)备任务备任务的实质是确定:目标的性质+类型+结构A、目标的性质:根据学习需求确定终点目标,并从学生心理逻辑和学科知识逻辑来分析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心理逻辑应被置于优先的位置。B、目标的类型:最常见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依据不同类型设计教学。C、目标的结构分析:也叫任务分析,分析为了达成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先掌握哪些过渡目标,最终分析出教学起点。案例实践1:依据《林黛玉进贾府》的“学情分析”进行“任务分析”依据课标目标(单元目标),学习本课预期达成的标准为: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小说的语言。通过课下访谈(以往的教学经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达成这些目标的既有水平:学生背景知识方面的储备:社会阅历、人际关系简单,不易领会……学生鉴赏小说的知识和能力(调查很重要):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较好,但对细节关注不够;对精彩的好词好句关注较多,对质朴的语言描写缺乏鉴赏的基本素养……;学生既有的小说鉴赏方法:借助语感,方法不清晰,不会通过比较、朗读、还原……学生认为难点:……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想知道……,对……不感兴趣教学目标:学生能借助朗读、比较、还原的阅读方法,鉴赏看似平易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学生能够借助背景知识体会人物之间关系的复杂和微妙;学生能够体会到经典小说的魅力。任务结构分析:以“借助朗读、比较、还原的阅读方法,鉴赏看似平易的人物语言”为例终点目标:“借助朗读、比较、还原的阅读方法,鉴赏看似平易的人物语言”过渡目标:朗读方法、比较方法、还原方法平易的人物语言前提条件:以声传情的朗读技巧、比较材料的选择、比较点的(教学起点)提取还原方法及示例,语言的风格“任务分析”同“教材内容分析”不是一回事:“任务分析”的重点是:如何达成目标(基于学生需求的);“教材内容分析”是落脚点是预设教什么、如何教。(3)备目标基于任务分析的目标系列。好的教学目标:清晰、可测量、系统化(各目标有内在逻辑体系)案例实践1::以“借助朗读、比较、还原的阅读方法,鉴赏看似平易的人物语言”为例终点目标:“借助朗读、比较、还原的阅读方法,鉴赏看似平易的人物语言”过渡目标:朗读方法、比较方法、还原方法平易的人物语言前提条件:以声传情的朗读技巧、比较材料、还原方法及示例,语言的风格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比较、还原的阅读方法,鉴赏看似平易的人物语言1.1能够熟练运用以声传情的朗读技巧,体会人物语言反映的人物性格1.2能够准确说出“比较”“还原”的操作要领1.3能够寻找恰当的比较语言材料,提炼比较点,体会人物语言反映的人物性格1.4能够正确运用还原法分析人物语言反映的人物性格1.5能够清晰指出人物语言“平易”的具体表现经过认真分析后的教学目标才真正达到清晰、可测量。教学的“点”也很明晰。传统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人物语言分析任务的性格”试比较了两种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繁琐之后的精致”与“简单背后的含混”——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专注、精准:法国人菲力浦·勒热讷从1971开始研究“何谓自传”的问题,此后他术有专攻,到1986年对“自传”下了一个定义。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引发了系列原创性的研究:自传的文体特性、读者阅读的提示、编集和评选、出版、批评、副文本。语文教学“教学内容的混乱、随机、漫无边际”本质就是教学设计思维方式的不当。(4)备检测传统教学检测有两个问题:*检测项目不完全是(或根本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检测的时间大多临近教学结束的时候,这就难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加强教师这方面的必要训练实属当务之急。很多家长都在埋怨:学生到底在学校都在干什么?怎么什么都不会?回到家里作业还一大堆?教学低效、干扰学生学习、增加学习负担……大多源自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检测的弱化。附:国外教学设计中的评价国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必须安排落实检测手段与样本试题。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为测验而教”(由于测验题来自于具体目标,因此实际上是为达成具体目标而教)。国外很多课程标准的研制出台,紧跟着就是评价标准或者评价框架。教学目标制定的情况直接决定了检测的设计。比如: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比较、还原的阅读方法,鉴赏看似平易的人物语言1.1能够熟练运用以声传情的朗读技巧,体会人物语言反映的人物性格1.2能够准确说出“比较”“还原”的操作要领1.3能够寻找恰当的比较语言材料,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