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目标的几点思考•人的生命分为本能生命和非本能生命。本能生命强调人的自然性,更多的是对人生中物质享受的追求;非本能生命强调人的精神属性更像是对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的追求。那么按我的理解,如果没有人生目标何谈自我实现。一个人的读的书越多、阅历越丰富、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对非本能生命目标的追求就越强烈,如果没有这个目标就将会造成极大地痛苦。关于人生目标的几点思考一.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状态,常伴有焦虑、躯床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苦闷、沮丧是本病的基本症状。同时,患者对生活和活动的兴趣显著下降或丧失;情绪悲欢、缺乏热情、丧失希望;自罪自责,自我评价降低,常后悔,内疚;感到生活甚至生命都没有意义,少数人因此而轻生。患者有较充分的自知力和治疗要求,无精神病的症状,生活能力未受到严重影响。一种持久、渗透性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愉快感减退;入睡困难;对未来迷茫甚至恐惧;社会功能基本完好。那么人生目标的确立对“对未来迷茫甚至恐惧”这一症状是否有缓解作用?关于人生目标的几点思考•二.自杀群体中有多少是由于人生目标的丧失?可实现的人生目标的确立对自杀行为会有抑制作用吗?如果有人生目标或者理想那么面对痛苦时是否能促使更多“升华”的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下面要讲生涯规划是站在一个教育的视角来谈的,不是针对某个个案也不是解决个别问题,用我们心理健康课老师说过的一个观点,它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教育的观点,我理解就是教育成功则技术不存。怎样算心理健康?•研究者积极整合各学派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已经在一些重要方面达成了共识——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生涯规划•有调查研究发现,对于在校大学生每日自学时间情况,38.6%的大一学生自学时间不足三小时,34.2%大二学生自学时间不足三小时,26.9%的大三学生自学时间不足三小时.27.2%的大四学生自学时间不足三小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学习问题。四个年级中以学习动力不足最为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23.1%的学生上网时间在四至六小时,在六小时以上的学生占9.4%。其中,26.0%的大一学生每日上网时间为四至六小时、11.3%的大一学生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六小时;大二年级上网时间四至六小时的占其比为21.9%、六小时以上的占其比为7.7%;大三年级四至六小时的占其比为18.5%、六小时以上的占其比为10.1%;大四年级每天上网时间四至六小时占其比为26.7%、六小时以上的占其比为8.9%。•该项调查的研究者认为,大学生每日上网在两小时以下的属正常;每日上网时间在二至四个小时的学生需控制上网时间;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四个小时的情况应得以消除。长时间上网致使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下降、网络成瘾等,甚至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上述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考入大学后突然失去了奋斗目标,毕竟大多数人过去求学的目标就是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步入大学后,他们逐渐放松了斗志,迷失了方向。另外,中学期间教师将大学生活的美好往往夸大后传递给学生,目的是为了激励其努力奋斗,但是当学生过于理想化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的生活出现落差时,就会产生失望感,甚至对未来更加的茫然无措。其实,我国广大家长和教育者非常重视生涯规划,父母甚至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始“规划”他们将来的生活。然而,这种“生涯规划”的实质与这里所探讨的生涯规划是背道而驰的。首先,父母的规划并未放眼于个体的终身发展,因为他们给孩子规划的期限是从出生到高考结束,高考成功就是它的终极目标。其次,这种规划也不是在完整的生活空间中针对各种生活事件和生涯角色展开的,因为它只关心一个目标、一种生活事件——升学。因此,这种“生涯规划”本质上是围绕升学活动而展开的“升学规划”。用升学规划代替生涯规划会直接导致两大发展性问题:第一,由于这种规划只进行到高考结束,因此,许多青少年在迈入大学校园后顿感失去人生目标和人生定位,由此诱发出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第二,由于升学规划是围绕单一的升学生活事件,而升学考试长期以来注重智力和知识的考核,忽视价值观、情感意志品质以及人文素养的考核。那么什么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教育包含个人一生全部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都属于生涯教育的范围,是终身教育。狭义的生涯教育是指学校内实施的以达成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手段。我们所说的生涯教育一般是指后者。生涯教育源于职业指导,生涯教育的内涵远比职业指导更丰富,强调从诸如生涯决策能力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个体的差异特征、对外界变迁的适应等不同角度对个体进行辅导。生涯教育不限于职业选择,而是扩展到了对全部人生历程和发展的关注。生涯就纵向而言,所关注的范围从幼儿园到退休甚至死亡,也就是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就横向而言,其范围不只局限于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而是覆盖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涯发展论,生涯就是终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个体生涯的发展是由生命广度和生活空间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过程;生涯规划就是在这个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成功地应对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在应对过程中形成必备的身体、情感和认知特征,为下阶段更高一级的生涯规划做好准备,推动生涯的发展。所谓生命广度,是指跨越一生的发展历程。个体从一个人生阶段过渡到另一个人生阶段,也会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五个周期。换句话说,个体的一生要经历从成长到衰退这一大的周期,同时个体在不同的人生时段,尤其是面临过渡和转型的时候,也会经历从成长到衰退这一小周期。这说明个体生涯的发展是一个存在诸多反复的非线性过程。另外,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工作稳定性的降低、选择机会的增多,个体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可能经常需要经历这样的生涯小周期,以适应环境,追求成长。因此,生涯规划作为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在适应—不适应—适应、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不断进行内外的调整,以实现与环境动态的协调,进而追求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这一特点与心理健康观的要义是不谋而合的。所谓生活空间,是指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个体在不同的生涯阶段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当然,角色也会随着社会环境和个体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尽管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要扮演多样化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并不是彼此分离、毫无关系的。个体在生涯规划过程中会根据内在的自我概念系统,对承载着不同要求和期望的角色进行协调与整合,使各个层面的生涯角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避免因角色冲突和角色过度负荷影响心理健康。同时,生涯规划要力图保持生涯角色系统与自我概念系统的一致性。个体所接纳和追求的角色往往有利于发展自己所期望的品质,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个体认为自己所要追求的角色无法获得时,会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以解决自我概念与环境中现有的机会之间的冲突,使两者重获和谐的关系。个体在生涯规划过程中能否成功调整自我概念与生涯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能否有效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这是生涯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指标。从生涯规划该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涯规划的理解经历了从关注人与事的简单谋划到关注人内在的心理特质和心理过程,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内在机制的过程;从关注个体单一时间段的活动到关注个体毕生发展的过程;从关注生活中的单一事件到关注生活中统合各种角色的所有事件的过程。这种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静态到动态的研究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是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生涯教育强调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体一生,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生涯教育要符合学生成才成长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将生涯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涯认知,包括个体对自我、职业角色、社会角色、社会行为以及自身应负的责任等方面的认识,重点是促进受教育者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及良好的品德、价值观。二是生涯探索,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工作世界,激发对工作世界的好奇心,增进对不同类型的工作角色的了解,探索有关生涯选择的重要因素,掌握一定的生涯决策和规划的技能。三是生涯准备,进一步掌握进入某一个行业所需的知识和相关的职业道德,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和个体自身需求,明了自身能力倾向、对职业的兴趣和价值倾向,运用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通过社会实践中的体验活动,增进受教育者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基本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的需要。生涯教育中蕴含着极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生涯规划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含着及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一.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适应社会。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过渡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生涯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顺应学生的兴趣意愿,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自我,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兴趣、性格、能力、资源、限制以及其他品质,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和劳动世界)。全面正确的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认识到自己讲要扮演的各种人生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所需付出的努力,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从而科学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涯准备。二.促进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生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目标管理,它引领生涯努力的方向,让学生树立未来生涯目标,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学习在未来面对升学、就业、兴趣培训和技能进修、人生伴侣等大大小小的各种人生选择上,澄清自己的生涯期望,做出趋近自己生涯目标的选择,或坚定意志,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追求理想实现;或者及时转向,重新定位,在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发展的过程,绝不是到了从学校毕业或选择工作时才有生涯教育的需要,而是从小开始,就要建立适当的生涯观念,树立生涯发展的目标。三.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生涯是生命意义实践的历程。简单地说,生涯就是“怎样度过一辈子”。生涯教育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个体所拥有的各种发展资源进行评估,学会科学选择与规划,通过促进个体自主有序地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最积极有效的互动。开展生涯教育能够促进解决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于理想、信念、自我实现中的种种迷茫与困惑,使学生既放眼未来又立足当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和社会位置;建立积极的生涯发展观念并掌握一定的生涯发展能力,有利于全体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人格,在不同的领域内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收获各自的成功、快乐和幸福。生涯规划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也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让每个个体都能走到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性所蕴涵的潜能,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丰富色彩。将人生规划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其学习动力,更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环境,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与此同时也丰富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