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二、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一、夸美纽斯的生平与著作.一、夸美纽斯的生平与著作一)生平1592-1670年,捷克人.17世纪伟大的民主教育家。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他继承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教育思想遗产。吸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成果,总结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经验。并结合他本人长期的教育实践,系统论述了教育领域的问题。学前教育是其中的领域之一。.1632年出版,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比较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他本人被誉为“近代教育学之父”.1.《大教学论》二)著作.学前教育代表作。1633年出版,是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这本书是写给父母的,包括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详细论述了在家庭中进行幼儿教育的各个问题。2.《母育学校》.1654年完成,1658年出版,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性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3.《世界图解》.二、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1、对人的赞美:“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理性的动物”,人的智慧能够获得关于万物的知识。“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智力极低的人犹如生来便没有手脚的人一样,是极其少见的。”一)儿童观.2、对儿童的肯定:在《母育学校》中,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谐发展的根基,生来便具有“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率先从“人的发现”走向“儿童的发现”的第一人。.后人评价:夸美纽斯受文艺复兴和封建文化的双重影响。在他的观点中,一方面,肯定儿童的天性,继承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另外一只脚却停留在中世纪庭院里”,存在着宗教神秘主义观点。.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把从出生到成年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每期6年。出生-6岁,6-12岁,12-18岁,18-24岁。其中,第一期从出生到6岁。二)论年龄阶段与学制1、论年龄阶段.在《大教学论》中为儿童构筑了一个4级学制:出生-6岁,在母育学校接受教育。6-12岁,在国语学校受教育。12-18岁,在拉丁语学校受教育。18-24岁,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2、论学制.《母育学校》主张以6年为期来划分学校制度,其最初阶段称为“母育学校“,它不是普通的学校,而是以0-6岁的婴幼儿为对象的,由母亲进行的一种家庭教育。《母育学校》中,主张幼儿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也强调了幼儿集体教育的必要性。.1、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幼儿期对一生发展的影响.他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三)论学前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教育方法.2、母育学校有重大任务.他说,在母育学校里,“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最初步的基础。.3、教育内容包括保健、道德、语言、智育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智育方面认为这一时期智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里的系统学习作准备。外部感觉训练内容可以理解为仅限于使儿童掌握最初步的感觉性经验,各类知识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后人评价: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称为“泛智论”。泛智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泛”是指一切知识;另一层意思,“泛”是指一切人。因此,夸美纽斯首先提出了普及教育。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广泛发展教育的民主要求。.1)直观教学--“通过眼见耳闻来学习”夸美纽斯接受了同时代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影响,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夸美纽斯重视训练儿童的体外感觉及分辨外界事物的能力,其中尤为重视视觉的培养。认为应为幼儿父母编写教育指导书。为儿童编写读物,可供其观赏的图画书他依据这一观点编写了带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4、教育方法.2)在活动、游戏、作业中学习重视儿童经验和兴趣,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强调实践,强调体验。“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在《母育学校》中,论述了儿童在何时入小学前应作些什么准备问题。认为儿童6岁前入小学是不合适的,一方面,稚龄儿童需要较多的监护和照顾,非学校教师力所能及。另一方面,在儿童五、六岁以前,其头脑还未凝固,故对于许多年龄的儿童来说,使其在游戏中、生活中自然地、不自觉地感知事物就可以了。四)论进入公共学校的准备.儿童的准备:儿童是否真正获得在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他对事物有主义和辨别、判断的能力。他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或愿望。父母的准备:在儿童接近入学的时候,父母、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应当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要告诉儿童入学获得学问是何等美好的事情,应当用各种方法努力激发儿童对于未来教师的信心和爱戴。.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