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设计版)_上市公司治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治理主讲人:安青松只有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课程测验后,才能获得相应培训学时。第二部分公司治理问题第三部分公司治理实践第四部分公司治理导向第一部分公司治理概念第一部分上市公司治理概念一、公司治理的涵义二、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三、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四、公司治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一、公司治理的涵义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督导)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二、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参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一)保护股东利益(二)平等对待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三)规范控股股东行为,保持上市公司的独立性1.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和促进股东权利的行使2.股东权利:知情权、参与权、提起赔偿诉讼权1.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作用2.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3.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的受托责任二、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也是《OECD公司治理准则(2004)》的基本原则(四)强化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和监督作用(六)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五)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麦肯锡公司1999年底-2000年初对200个代表32500亿美元资产的国际机构投资者所做的调查表明:二、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1)投资者认为,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业绩同样重要;(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为“良好治理”的公司付出溢价。案例三、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一)全球公司治理运动兴起的背景(二)国际机构积极推动公司治理运动(三)OECD公司治理原则(四)全球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五)公司治理模式差异的成因(六)不同治理模式的趋同80年代中期,英国不少著名公司相继倒闭,引发了英国上下对公司治理的讨论。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热门话题和首要任务。机构投资者的兴起,作为公司的长期投资者而积极参与公司的治理,推动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下,企业兼并与收购事件增多,保护投资者利益。(一)全球公司治理运动兴起的背景(二)国际机构积极推动公司治理运动1.除了OECD之外,其它国际机构也纷纷加入了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行列。3.世界银行还与OECD合作,建立了全球公司治理论坛(GlobalCorporateGovernanceForum)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的改革。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了《财务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及《货币金融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4.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新兴市场委员会(EmergingMarketCommittee),起草了《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行为》的报告。3.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有机会得到赔偿;(三)OECD公司治理原则2.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4.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5.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状况;6.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1.政府推进公司治理的作用;公司治理结构是关于公司的权利、利益、业务等在股东、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及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规则和调节方法。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四)全球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英美股东主权治理模式德日债权主导型公司治理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模式东亚和东南亚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英美股东主权治理模式(四)全球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2)以公司控制权市场为核心的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委托投票权竞争,又称代理权争夺战(proxyfighting);二是直接购买公司股份;三是合并。(1)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与专门委员会(3)当公司业绩低于其所属行业整体水平时,董事会将发挥内部监督治理职能,批评、解雇公司高管人员;而当整个行业不景气时,则需引入公司控制权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实施敌意接管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2.德日债权主导型公司治理(四)全球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1)内部治理结构德国采用的是典型的双层董事会(two-tierboard)结构,即由监事会和管理董事会(分别相当于其它国家的董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二元委员会体制,管理与监督实行完全分离。(2)员工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具体体现为:德国全能银行主导的共同治理机制日本主办银行相机治理机制德国的职工参与制、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3.东亚和东南亚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四)全球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1)家族成员控制公司的股权和经营管理权(2)家长式决策、家庭化管理(3)政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约束软化4.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转轨经济中的市场机制缺乏有效竞争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尚在形成中缺乏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传统体制的遗留问题外部治理机制不能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转轨经济中的市场机制经理人员企业职工共同利益结成联盟或互相“勾结”内部治理机制失灵(四)全球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内部人控制2.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五)公司治理模式差异的成因1.治理模式演进中的路径依赖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市场法律环境及其它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公司治理模式。3.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最大股东拥有绝对控股权在公司治理中形成了“超强控制”,对经理(大股东)的监督就很困难,从而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在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各个股东存在“搭便车”(freeride)动机,而不愿付出监督经理的成本,同样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由于监督收益超过监督成本,因此大股东会对经理进行有效监。(六)不同治理模式的趋同1.更加注重股东权利的保护,并从强化程序规制上加以保障2.董事忠实义务和董事会责任的强化3.强调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被看作是保护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机制之一4.法律和监管制度的完善与自律性行为规范相结合5.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强化信息披露各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流动国际化趋势的增强是促使公司治理原则国际趋同化的主要因素。董事会--解决利益冲突和监督绩效金融机构--设计金融合同并进行监督中介机构--收集、核实、鉴证、分析公司信息信息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社会监督监管机构--制定规则并监督执行控制权市场--收购兼并威胁等破产机制--涉及濒临破产企业竞争机制--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法律架构--确定基本的游戏规则四、公司治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一)公司治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内部治理(法人治理结构)外部治理(外部监控机制)公司治理股东大会(所有权)(最高权力机构)市场监控交易所监控利益相关者监控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监督权)(战略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经营权)经理层(决策执行机构)雇员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四、公司治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1.公司治理所代表的控制力与公司内部控制不是同一概念,后者主要指经营层在公司内部的授权、审批、核算、检查、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规程。四、公司治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行业监管的关系2.行业监管更侧重于经营的合规性财务的审慎性负责人及特别专业人士的资历合格性出资人是否是合格的、负责的、有益的股东(三)信托责任、委托代理、内部人控制的关系四、公司治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本应对公司的经营具有控制力,但是可能由于股权的分散,或者董事会形同虚设,或者由于董事不称职,董事会没有行使被股东委托的职能,导致公司治理落空或者称为控制权落于公司内部,形成了侵害股东利益,谋求经理层利益的内部人控制。在公司治理中,董事会与总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经营管理是一种稀缺的专业技能,董事会可以按照市场价格选择并任免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治理中,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是信任委托关系,即,股东于信任推举董事,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人,承担受托责任。第二部分公司治理问题一、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二、中国资本市场现阶段特征——新兴+转轨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四、小结五、案例转轨经济中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一、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二)公司制度:(三)法律环境:(四)市场环境:(一)经济体制:股权分置与股权分置改革侵占法人财产权与清理大股东占用问题机构投资者、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一)从市场运行特征看,市场换手率高,波动程度大,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呈现出较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二、中国资本市场现阶段特征——新兴+转轨(二)从市场规范化程度看,存在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内幕交易、股市操纵和欺诈行为较为严重。(四)从市场功能看,存在股权分置问题,股东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大股东行为异化,没有形成控制权市场,难以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和激励机制。(三)从投资者构成看,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存在较为明显的“搭便车”现象,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力度弱。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二)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一)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的突出问题(三)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面临的有利形势(四)股权分置改革后可能继续存在的问题(五)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六)股权分置改革后将变得更为突出的公司治理问题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的突出问题是,法人和法人财产的独立性没有制度保障,控股股东滥用“有限责任”侵害上市公司法人财产的独立性问题较为严重。(一)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的突出问题由此产生的问题:1.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造成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2.我国上市公司法人和法人财产边界不清晰,造成控股股东滥用有限责任、行使无限权利问题。1.深入和普及股权文化与法治观念。据统计,有300多万投资者直接参加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协商和投票表决。(二)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2.对上市公司存在的产权制度问题进行了清理和修正。通过股权分置改革,134家上市公司的127亿股募集法人股上市流通问题得到了平稳解决;270家上市公司的股东登记名实不符、法人股个人化问题得到清理和解决。3.138家上市公司结合股权分置改革采用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红利抵债等多种方式解决了258.5亿元占用资金问题。1.公司治理的社会文化基础发生积极变化(三)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面临的有利形势(1)公司治理知识有效普及(2)全体股东获得了参与公司治理的经验2.公司治理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3.公司股东之间的制衡作用增强4.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5.公司治理的外部法制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四)股权分置改革后可能继续存在的问题1.控股股东行为的两面性2.内部人控制问题(五)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1.机构投资者(1)投资行为趋于理性,价值投资成为主流;随着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完善,估值体系发生变化,可能更加注重价值低估和成长性较好的公司股票投资。(2)可能通过内幕交易或利益输送等方式操纵股价;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影响股价,或在公司治理环节共同对抗该上市公司或其他大股东。2.上市公司高管(五)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1)社会公众关注提高,更加注重自律与规范;市值管理形成市场约束,关注股东利益和公司价值增长;股权激励与公司成长性挂钩,更加注重维护本公司的利益。(2)会凭借信息优势直接或间接买卖本公司股票,或违规买卖本公司股票;通过虚假陈述、操纵利润等方式来影响股价获取不正当利益。3.上市公司(五)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1)开始注重以股东长期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值管理(2)可能延期披露、不披露、选择性披露或向大股东、机构投资者提供有关内幕信息;可能进行会计造假,虚增或隐瞒公司利润;可能和大股东、机构投资者等联手进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