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的人格力量。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自从1938年,莫瑞提出“成就需要”概念以来,它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和广泛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理论和研究有:1.麦克里兰的广泛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2.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3.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4.霍纳的女性“避免成功”概念及成就动机的性差研究就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研究具体分析。7阿特金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麦克里兰的学生和助手从一开始便参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他遵循托尔曼与勒温的足迹与逻辑,强调内部的认知过程,采用假设分析的方法,1957年提出了提出了“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重视成就动机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他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个体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以及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趋向成功的趋力(TS)由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Ts=MS×Ps×IsMs是指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Ps是指对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受到自身经验、对他人经历的观察及竞争等的影响;Is是成功的诱因价值。避免失败的趋力(Taf)由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Tf=Mf×Pf×IfMaf指回避失败动机强度;Pf是对失败概率的主观估计,受过去相似任2务的经验,对他人做同类工作的了解及对竞争估计的影响;IF指失败的诱因价值。阿特金森认为,个人取得成就的行为倾向是追求成功的趋力和避免失败的趋力的合力:即T=Ts+Taf。阿特金森于1964年又提出,人们对于任务的逃避倾向还可以通过施加外在的诱因(如金钱、荣誉等)来加以克服,他将这些因素称为非成就导向因素(Te),于是,一个人追求成就的行为倾向就可以表示为:T=Ts-Taf+TE。我们举例来说明一下成就动机的模型。在选择报考学校的问题上,成就动机比较高的学生(Ms>Mf)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所以他们选择成功的把握程度为50%的学校,竭尽全力去取得好成绩。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学生(Mf>Ms)害怕失败和产生失望,他们或是选择轻易就会考取的学校,或是选择根本考不上的学校。选择考不上的学校的原因在于自我防卫,因为这样的学校即使考不上也不会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具体实验研究被试:80名大学生实验过程:把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PS=1/20);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PS=1/4);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PS=1/2);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名者都能得到奖励(PS=3/4)。实验结果:3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实验结论:成就动机的水平并非越高越好,最佳的成功概率是二分之一左右。贡献:1、阿特金森的理论是第一个重要的系统的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了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构成的,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2、阿特金森坚持以实验为基础,在数学推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关于人类行为的数学模型,以更为精确和深入地对人的行为进行定量研究,揭示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某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实验检验证实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3、不仅强调了成就动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因素(如任务难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不足:1、更多地看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人的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机,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实际上,人的期望、诱4因价值都要通过人对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认知作用才能影响人的动机。2、没有把动机和整个人格特征的关系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3、理论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由于做为假设的前提未被实验证实,其数学模型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展望:1、已有的研究有:性别差异、年龄、社会文化和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研究,把当前动机和未来成功联系起来。莱纳:未来定向——当前的成功被看作是未来成功的手段,与未来成功联系在一起时,成功的动机强度将会大为提高。例子:学生为某门课程准备一次考试,而这门课程又是以后课程的前导。比如心理统计学和测量学;心理学史和人格心理学。2、最应该做的事应用方面,只有把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检验和完善理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应该推广对学生成就动机的训练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也能够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来培养和提高。训练不仅提高了成就动机的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多研究证明,对成就动机进行的训练是有效果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它的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这一效果在原来成就动机低而学习又差的学生身上更为明显。在学校里,一方面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如可以通过改变课题的难度使课题对学生的意义(即诱因值)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成就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