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考点梳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迁(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3)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小农经济(1)出现的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特点:a、以家庭为单位;b、农业和手工业向结合;c、自给自足;d、精耕细作;(3)评价:进步性:农民拥有部分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局限性:十分脆弱。因为农民赋税和徭役的繁重,加上自然灾害等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纺织(部门)业成就:(1)我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最早的丝织品距今有四五千年。(2)商朝时我国出现了织机。(3)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4)唐朝时融入外来织法。(5)宋朝时织锦有写实风格。(6)明清时,苏杭等地有专门的织造局,明朝时有新的纺织丝绸的工具花楼机。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西汉时,中国丝织品从丝绸之路大量外销。2、冶金业成就(1)冶铜业:原始社会时期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冶铁业:西周晚期,中国有了铁器,春秋时出现铁农具,两汉时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冶铁领先世界。3、陶瓷业发展成就(1)商代时出现原始瓷器(2)东汉青瓷,北朝白瓷(东青北白)(3)唐代:南青北白,唐代著名瓷器是秘色瓷和唐三彩。唐代时中国瓷器大量外销。(4)宋代:出现五大名窑。(5)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很有名,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的瓷器,清代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三、古代商业1、古代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以前,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固定的交易时间,有专门的官员进行严格管理。宋以后,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名镇。出现了早市、夜市,交易活动也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著名的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唐后期,扬州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2、著名的商帮:明清时的徽商和晋商。四、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提出者:商鞅(战国)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作用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巩固君主地位。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2、海禁政策(1)最早:明朝,清朝延续(2)含义:严格限制海外贸易。(3)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影响。(3)影响:从短期来看能暂时确保国家不被外敌入侵,但从长远看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失去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推进工业化机会,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中国落后于西方。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1487年,迪亚士:欧洲到非洲好望角;(2)1492年——1493年,哥伦布:欧洲到美洲;(3)1497年,达.伽马沿迪亚士的航线到达印度;(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2、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2)结束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连成一个整体。(3)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4)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商业革命: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从原来的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身。)西欧封建制度进一步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1、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⑴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非洲占领了好望角,在亚洲占领了印度和印尼的部分地区,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领了中国的台湾,在美洲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⑵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殖民霸权。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新阿姆斯特丹;⑶在英法殖民战争中,英国打败了法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加拿大和新法兰西,到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建立的主要途径: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野蛮掠夺(伴随着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了野蛮的掠夺、屠杀和不平等贸易,从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三、两次工业革命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第一次:a:政治前提: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进一步发展。b:资金:抢夺殖民地和本国手工工场的积累。C: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树立了世界殖民霸主,d:生产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2)第二次:a: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b:科技:19世纪中后期,各种新发明和新技术层出不穷,许多科研成果都应用于生产。C: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⑴第一次(蒸汽时代):开始于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并成功应用于生产,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车)。⑵第二次(电气时代):1870年以后,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为电的发明提供理论基础的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此后,电灯、电话、电车、电报等不断涌现;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又一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新的交通工具: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化学工业的建立,1887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无烟炸药。1、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专题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⑵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⑶洋务运动的诱导。3、特点:资金少,技术力量弱,规模小;受双重压迫。4、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a、甲午战后,列强争向向中国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间出现办厂热潮;(2)表现:(1)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2)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民国初期(1912—1919年:民国初年至一战结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⑴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当时人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⑵概况:民国初年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代表企业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了解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发展迅速。⑴原因: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⑵概况:民族工业发展显著,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最高纪录。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原因:战争的破坏;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原因: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的压迫;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时间:1953年---1957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三省;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了解三大改造:时间:1953到1956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途径方式:参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民族资本实行公私合营,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政策。影响: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内容:(1)指出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提出了党的当前任务是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此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特点是:强调高速度,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是强调公有化程度高。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的嘴严重的经济困难。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做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是重大转折。②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3)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实行。含义: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土地仍属于集体和国家所有,但经营权归农民所有。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内容:(1)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所有制结构)(2)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减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实行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①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把海南岛设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也是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③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④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