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方法与创造力──谈对音乐教学改革的体会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体制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常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思维、探求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我谈谈在这一个学期音乐教改教学中的体会和感想。一、音乐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多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它注重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通过参加音教改革培训,使我感受到学习音乐首先是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首先让孩子愿学、乐学。在这学期的音乐改革教学实践中,我突出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律动是一种技能,它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传统教学中,律动教学以模仿为主,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和学生都着眼于动作,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了要求。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律动的时候,首先启发学生想像“我们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象,我们一起到河边玩耍”。每个学生踉着《两只小象》的音乐,自由地行走,学生们自由模仿小象的动作,有甩鼻子的,有跳小象舞的,有用鼻子喷水玩的等等。最后音乐一停,所有的小象要回到家里。然后再由学生谈谈模仿小象做了哪些动作。又如,律动《大雨和小雨》,就是以学生自编动作为主,通过学生对大雨和小雨的认识,创造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差异,学生边喝边随歌词变化即兴做出大雨和小雨的动作。在这个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运用动作大小、高低来表现大雨和小雨。运用手指、手臂的变化来表现下雨的情景。通过这个律动,使我看到孩子们的潜能,增强了对教改的信心。二、音乐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不只是为了教,而更是为了学,即不仅学会,更要会学。在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音的高低、强弱的感受。例如,用眼睛看:蝴蝶和小鸟谁飞得高,谁飞得低,感受音的高低:用耳听,让学生自己在钢琴上找两个音,听辨音的高低:用手敲,学生敲击打击乐器,要求学生敲出强弱不同的音,学生在敲敲玩玩中自由探索。用嘴模仿,用嘴模仿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音的强弱。三、音乐教学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并设计一些利于学生想学。想创造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创编节奏上,我先拍出两小节节奏。然后让学生模仿其第一小节节奏并在第二小节创编节奏,要求节奏不能重复,做节奏问答游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拍节奏边创编短句,如苹果大苹果、我们去公园,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对今后学生创造歌词及旋律做好了铺垫。又如,歌曲《大鼓和小鼓》,在大鼓和小鼓的律动表演中,学生感受了音的强弱。然后再扩展学生的思维,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能表现昔的强弱。学生举手非常积极,有的说:“大狗和小狗”,“老青蛙和小青蛙”等,学生不仅举了很多例子,还进行了声音的模仿,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编的词随着《大鼓和小鼓》的旋律唱一唱,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