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晚清审判方式变革探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晚清审判方式变革探微作者:李媛媛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参考文献(79条)1.参考文献一、史料类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1979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19794.张文襄公全集19995.大清法规大全19726.清德宗实录19877.刘俊文唐律疏议19838.吴翊如宋刑统19849.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195710.卢云昆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19961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195912.义和团档案史料(下)195913.朱寿朋.张静庐光绪朝东华录195814.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95315.中国近代法制史资料选辑(1840-1949)198516.范中信梁启超法学文集200017.怀效锋.李俊大清律辑注200018.大清光绪新法令19.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95320.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95721.历代刑法志199822.怀效锋大明律(附大明令、问行条例)199023.张晋藩.朱勇《中国法制通史》第九卷,《清末·中华民国》199924.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199725.张晋藩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99226.张晋藩二十世纪中国法制回眸199827.张晋藩查看详情199628.怀效锋嘉庆专制政治与法制198929.怀效锋明清法制初探199830.李贵连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199831.李贵连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的现代化198932.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200233.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198834.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199135.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99336.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19913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98138.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简史198639.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新论199940.王利民上海法制史199841.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198442.罗志渊近代中国法制演变研究197643.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19954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199345.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19934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199747.梁治平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99248.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199849.任允正.刘兆兴司法制度比较研究199650.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200351.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200352.江平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199853.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5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199855.陈景良.张中秋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199656.吉尔伯特·罗兹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中国的现代化199857.博登海默.邓正来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198758.勒内·达维德.漆竹生当代主要法律体系198459.D·布迪.C·莫里斯.朱勇中华帝国的法律199560.梅因.沈景一古代法198461.马作武古代息讼制度探讨1998(02)62.贾国斌关于对审判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3)63.朱云平.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探微[期刊论文]-宿州师专学报2002(4)64.石毕凡开启理性司法之门--对清末司法改革的程序正义解读[期刊论文]-浙江社会科学2003(6)65.章惠萍清末司法改革述论[期刊论文]-晋阳学刊2004(3)66.李启成领事裁判权制度与晚清司法改革之肇端[期刊论文]-比较法研究2003(4)67.周金恋清末法制改革的现代化特征[期刊论文]-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68.陆文前浅析清末法制改革的历史地位[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3(8)69.公丕祥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1994(06)70.李国青张之洞与清末法制改革[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1.张竞生清末的法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1999(04)72.王满秋浅淡清末法制改革的进步意义及历史启迪1993(01)73.赵晓华清末法制改革中的人才准备[期刊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晓海清末法制改革大家沈家本2004(11)75.屈春海清末司法改革对皇族司法制度之影响[期刊论文]-历史档案2001(2)76.赵晓耕近代不平等条约与清末法制的变革1999(01)77.后智钢.曹峻论清末法制变革的脱中入西倾向与西学影响[期刊论文]-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1)78.吴永明清末司法现代化变革原因探析[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9.王霞地方督抚与清末法制变革[期刊论文]-人文杂志2001(4)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志玲论我国审判制度的改革与法官角色的心理转换-平原大学学报2002,19(1)本文从原审判方式与法官心理入手,对新审判方式的改革方向与法官的角色转换和心理适应等问题作了简要探讨.2.会议论文朱嘉斌.尹学新我国独任制审判运行机制的瑕疵与改革2002本文拟从我国独任制审判在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法律滞后方面的问题,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提出改革与完善的建议和意见.3.学位论文张冬青论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004中国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审判方式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民事审判方式是当前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目的是要构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民事审判制度,其结构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该文试从比较法的视角,在探究陈旧观念和不合理制度广泛存在于民事审判活动的原因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现有体制下民事审判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对民事审判结构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对具体改革举措提出了几点建议,从而真正实现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该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部分: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现状.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从现状入手,挖掘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动因,描述了改革的对象,探讨了改革的环境并提出了改革的目标.第二部分:外国审判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德国改革的情况.包括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改革思路和给我们的启示.第三部分:中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进路.分析现状和借鉴先进改革成果基础上,这部分提出了中国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路应锁定在审前程序改造,司法ADR的确立,审判公开和法官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4.期刊论文贾静.夏庆山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探讨-山东审判2004,20(6)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份,改革的目的是构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民事审判制度.我国各级法院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主要经历了从形式上的改革即程序意义上的改革,到实质上的改革即证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原有以职权主义为主的审判制度,过渡到了今天以当事人为主的审判制度.这一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审判效率.5.学位论文李武松关于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再探讨2002民事审判方式是民事审判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因此必须予以改革.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目标是既要追求程序的公正,又要追究程序的效率.该文对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四个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1)建立庭前会议制度.庭前准备程序和集中庭审程序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民事诉讼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应通过建立庭前会议制度来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庭前会议可以解决一部分没有必要进入开庭审理的案件,也为另一部分需进入开庭审理的案件作好充分准备.(2)完善并落实举证责任制度.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如何有效地分配举证责任是实现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的关键,所以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要将举证责任制度的完善作为中心.要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对法院依职权和依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条件应进行严格限制.此外,建立举证时限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3)进一步强化庭审功能.这就要求法院要切实贯彻公开审判制度,要把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作为一项衡量是否严格执法的重要标准.强化庭审功能必然也对质证和认证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充分发挥庭审功能,促进审判效率,还必须对审判组织进行改革,要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还审判权于合议庭.(4)关于民事裁判文书的改革.这也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民事裁判文书的改革重点是应当在判决书中详写判决理由.6.期刊论文林义全.钟三宇创设陪调制度的构想--兼顾纠纷解决与规则之治程序结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8)审判制度、调解制度、陪审制度是我国诉讼法规定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国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对其间的关系和作用问题,在理论和实务界却存在着争论,有主张调审分立、取消陪审制度等.针对此种情况,作者提出两分立一结合,即审判制度与调解制度相分立、审判制度与陪审制度相分立、调解制度与陪审制度相结合而创设陪调制度作为审判前置程序,并对三制度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程序进行了分析论证,以期对我国的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及充分发挥各制度的作用,能够有所补益.7.学位论文曹心宝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研究——以审判机关和审判制度改革为主2006清末新政,从制度层面来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前是君主专制制度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清末清廷,国外面对列强更加得寸进尺的侵凌,国内面对革命派、立宪派的强大压力,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为了维护统治,苟延残喘,欺骗人民,清廷重拾戊戌维新的旗帜,决定实行新政,仿效西方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度。这样,清末的司法制度改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试图从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及肇因、清末审判机关和审判制度的改革、改革失败的原因、对它的评价和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为我们今天的司法改革提供启迪和借鉴。第一部分简述了清末司法制度改革以前的司法制度概况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及肇因。首先,论述了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的政治制度也传入中国,其中包括司法制度,西方司法制度的传入是清末司法改革的思想先声,为清末司法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清末西方列强以中国司法落后和野蛮为借口在中国攫取了治外法权,严重侵害中国的司法主权,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成为司法改革的直接动因。再次,论述了清末司法制度的种种弊端,包括中国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和胥吏擅权所造成的司法腐败及传统的审判方式如刑讯逼供等方式的野蛮和落后。由于存在这些弊端,使先进的中国人强烈要求进行司法改革,以收回治外法权,向司法文明、司法公正挺进。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清末的新式审判机关的建立和审判制度改革。新式审判机关的建立包括中央审判机关的建立(大理院的设立)和地方审判机关的建立(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高等审判厅的设立),这样,中国的审判机关开始向近代转型。审判制度的改革包括禁止刑讯、确立司法独立的原则、推行四级三审制、推行公开审判、建立律师和辩护制度、注意维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分理、建立陪审制度、依法判决原则、推行回避制度、建立检察制度等,这样,中国的审判方式开始向野蛮、落后告别,向文明、先进推进。这些审判方式虽然没有全面推行,清廷就灭亡了,但它为后起的民国政府的司法审判提供了先验,其在中国的开创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第四部分论述了清末司法制度改革流产的原因。关于流产的原因作者认为既有表面原因,又有深层原因。表面原因主要有经费之缺乏、人才之不足、习俗之窒碍、法令之不备、治外法权之干涉、行政机关的干预等六个方面;深层原因主要有缺乏实现司法改革的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缺乏实现司法制度改革的民主政治条件和缺乏合理的价值理念等三个方面。由于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司法改革的流产。第五部分主要对清末司法制度改革进行了评价。首先,它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司法与行政合一、皇帝总揽司法大权的体系,初步确立了司法与行政分立的司法独立原则。建立了近代化的审判机关——各级法院,确立了许多全新的审判方式,开始了中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历程,并对以后中华民国各政府的司法制度有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