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校园”系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南庄镇中心小学张楚材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经过调查和分析,发现我校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学识水平,他们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充沛的精力,富于改革和创新,他们渴望专业发展,希望快速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而相对缺乏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特别是教学技能。因此,依托校本培训,营造学习共同体,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实现知识型教师向能力型教师的转化,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智慧校园”系统的应用为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带来机遇,青年教师站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前沿,他们只有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提升教学技能和实践智慧,从而实现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共赢。因此本课题研究应用而生。二、研究意义当今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已成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所需要。发挥“智慧校园”系统的优势,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新的条件和路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者和任务执行者,而是能够将学科知识与教育技术运用融合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教育职业幸福感,激发内驱力,让青年教师收获工作的快乐和事业的幸福。三、课题界定从四个层面的概念理解本课题。1、“智慧校园”系统“智慧校园”系统应用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研发适用于智慧校园的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移动学习系统、智慧文化系统和家校通系统,有利于创建“自主探究、协同学习、及时互动、动态跟踪与智能评价”的智慧课堂,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的学校管理。2、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指参加教育工作10年以下,我校有青年教师15人,占全校教师21%。青年教师具有教育热情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积累,但教育教学经验尚未大量储存,教育教学风格尚未确定的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3、教学技能狭义的教学技能,即通常我们所关注的教师的基本功,即强调教师的“三字一话”、编写教案、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等。而广义的教学技能则指教学技巧,即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教师掌握必需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教学技巧与能力的综合。由于教学技能关涉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技巧与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构成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核心。4、基于“智慧校园”系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智慧校园”系统是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载体,是依托的平台保障;教学实践及行动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归宿。青年教师参与实验,通过使用“智慧校园”系统,用先进教育技术服务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利用“智慧校园”的提供的QQ、微博等网络互动平台,构建学习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交流与反思,分享交流教与学的智慧,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四、研究目标1、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习研究。2、运用智能教学系统,助力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促使青年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换为先进教育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者,从个体教学技能型教师转向建立学习共同体研修团队,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中共同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使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学生个性开发和学校和谐发展中获得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出学校的教育品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内涵性、可持续发展。五、研究内容1、“智慧校园”系统与教学技能的关联和应用。2、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内涵、评价标准及其提升措施。3、对比青年教师应用“智慧校园”系统前后的教学技能变化。4、探究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对策。六、研究假设与方法本课题认为,教师仅仅具备传统的教学技能难以满足信息化社会教育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充,形成教师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技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网络平台成为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这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技术思路,也是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1、文献研究法:把握当前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特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2、调查研究法。针对影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因和内因分析以及现状,将通过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症结所在,从中发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3、行动研究法。一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自身专业成长中碰到的问题。二是整个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研究。即依托“智慧校园”系统,从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入手,研究教育博客对教师自主成长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解决与反思。当然,两层次的行动研究流程都是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4、教育叙事法。主要围绕智慧校园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等话题撰写教育故事,记录过程,认真反思。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放在网络平台上,就能及时得到同伴的互助和名师的指点,使其及时反思自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在网上进行思维碰撞,实现校本研修活动跨越时空进行。5、比较法。通过比较得出与传统的教师技能训练,“智慧校园”系统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要求与特点。七、研究思路本课题将在建构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等理论指导下,从现状及问题出发,探索基于“智慧校园”系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并通过青年教师成长轨迹的个案研究,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范例。八、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1、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2)明确实验目标、对象、方法及步骤、实验措施;(3)学习先进经验,学习相关理论,进行活动设计等。2、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0月(1)对青年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计划并开展活动;(2)写实验随笔、教学反思、典型课例;(3)写阶段性实验报告。3、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1)分析整理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3)课题成果汇编;(4)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九、研究的创新点1、创新校本教研模式。通过立项课题和开展研究,促进青年教师群体的共同提高和个体发展,注重教师智慧共享与个体风格形成,在层次化的团队协作下,激励个人的发展。2、以应用“智慧校园”系统为手段,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和丰富教学资源创设了平台,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3、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青年教师自我的发展加强了个人对自我劳动的肯定,对教学改革始终充满期待感及创造后的成就感,在对社会发展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中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尊重,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领导和督促。领导小组名单如下:组长:张楚材副组长:刘瑞妹、谭瑞贞成员:蔡秀利、冯丽红、陈婉文、朱雪芳、余文诗、谢茵、苏田英、钟幸君2、机制保障:对课题实施全程管理,定期及时反馈信息。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力求形成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包括:(1)课题研究前后的数据对比,包括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调查、对“智慧校园”系统的认识与应用、学生成绩对比。(2)课题研究报告、课例、活动实录资料、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音像资料:(3)教师比赛获奖证书、教师成长心得等。十二、工作分工主持人张楚材校长负责课题的全面规划与统筹。刘瑞妹书记负责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谭瑞贞、蔡秀利负责策划专题活动,协调教师培训,指导各科组老师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课题过程性资料。冯丽红、陈婉文、朱雪芳、余文诗、谢茵、苏田英、钟幸君负责进行教学实践。十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现有研究成果校长带领,教研处统筹安排,行政带头参与实验研究课题,并按教师的特长进行人员组合,组成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营造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科研氛围,我校先后开展国际性研究课题1个,国家级子课题3个,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课题研究成绩突出:1、2012年11月获《启发潜能教育研究》(国际性研究课题)总课题组国际启发潜能教育联盟颁发的“启发潜能教育成就奖”。2、2011年获国家级子课题《基于LV环境促进社会知识建构的研究》课题研究先进集体,教师案例、学生作品在课题成果评选中获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市课题实验学校前列。师生代表受邀在第六届粤港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大会上作经验分享。教师研究课题论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3、近两年在国家级子课题《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和市级课题《构建数学个性化发展评价体系》的课例评选、教师论文、教学设计、说课等比赛中20多人次次获奖。4、正在开展国家级子课题《个性化网络培养模式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和省级子课题《翰墨飘香——让经典浸润孩子心田》的研究工作。(二)课题组成员情况本课题组长张楚材校长是佛山市教育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有丰富的教育和教科研管理经验,曾经参与过多个国家级、省级等课题的研究工作。整个课题团队多位教师基本功扎实,有良好的教科研学习氛围,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多次在各级课例、教学设计、论文评比在获奖。全体成员都参与过学校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水平,相信在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下,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三)保障条件1、专家引领,团队帮助。本课题由佛山科技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蒋家傅教授指导,禅城区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多位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这对我校开展课题提供智力支撑和研究指导。2、管理完善,经费支持。学校对课题研究管理较为严格、规范,对教科研工作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奖励制度,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3、环境设施。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建有3个网络多媒体电脑室,3个自动录播的智能教室,1间数字化探究实验室,配备电脑一体机、传感器和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