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管自己(上)文/王永选中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名为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属招远市政府授权经营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8年间,在董事长王永选的带领下,使这个负债近10亿元的企业,在清还所有债务的基础上,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每年超亿元的速度递增,发展成为黄金行业领军企业。2004年以来,公司连续6年名列中国黄金行业经济效益第一位。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80.70亿元,实现利税20.99亿元,财政贡献7.86亿元。中矿企业的成功,源于王董事长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源于他的文化经营。而他的企业文化思想,正是来源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二十多年,他走的是一条运用传统文化推进企业管理的践行之路,是一种艰苦的实证过程。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要获得巨大的成功,就离不开强大的“敌人”。对于我们企业的成功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七年前企业人浮于事、严重亏损、内外交困的生产经营状态和特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功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制约了自己的进取和成功,无情剥夺了自己的人生快乐和幸福。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企业文化是人的、物的,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效果的综合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机构、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和团队风气,都直接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实质上企业文化更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内在素质,反映了管理者修身养性、自我管理的状态和成效。“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决定着管理的成败”,“管理就是管自己”。我们一贯坚持“科学决策、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经营理念和“增值才是发展”的观念,这与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我们认为,投入必须是“有效”的投入,发展并不是把资金变成厂房、设备甚至生产出产品的过程,而是资本的增值过程,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首先需要我们自己身心和谐,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尤其作为资源型企业,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作支撑,只是产能产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低水平扩张,实质上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环境的破坏。管理的内涵极具复杂性,它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事务管理,而且包括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更为庞大的社会管理等。管理涉及到的都是在时刻变化着的人的、物的,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各种元素。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思考管理这个问题,一切管理都可以归结为自我管理。企业、社会的一切工作都是人的具体行为,是人的思想行为集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无论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都离不开人的自我管理,都是自我管理的放大和延伸。我们无法改变大自然规律,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和习惯处事方法,尽管这是很困难甚至是痛苦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在企业里、社会上、生活中,我们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认同;与其消极执行,不如积极参与;与其他律,不如自律。管好自己,知行合一是身心和谐的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一、管理必须从心开始“管物难,管人更难;管人难,管己更难;管己难,管心更难。”要管好自己,必须从修心开始,因为心灵是自己行为的主宰。“管心”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然,只有懂得“人性”本质,才能扬长避短,完善自己,成熟自己。大千世界,如何才能达到有序和谐,共赢共荣,这恐怕是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界共同面临着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研究主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进行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消彼长、兴灭轮回的演变。一切都在矛盾冲突中,逐步由量变到质变,无中生有,有生有死,万法归宗,九九归一。自然界有生灵的万物,都有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扬弃的功能。世界上一切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道理。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两个最大化”:一是每一个经济个体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二是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私的本质。正是这“两个最大化”驱动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秩序,演出了一部剧烈竞争、效率至上的交响曲。“两个最大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无限度膨胀,必然导致相互欺诈、物欲横流和诚信缺失,成为市场经济的严重阻力和破坏力。人的天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所谓“天使”就是都有善根、良知,合理自私为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野兽”,就是自私趋利本能的极致,极端自私。人的自私属性没有什么两样,由于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的不同,形成各色品行的人生。更多的人属于“小私”型,往往只对眼前的、局部的、个人的、物质的利益情有独钟,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的、大家的、精神的利益。“管心”的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个人欲望的把握和控制,在于“挖掘、唤醒、激发”良知和善根的程度,而“挖掘、唤醒、激发”的程度就在于每个人修身养性、修炼的程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药疗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健身,健身不如养性”,“美容不如美食,美食不如修行,修行不如修心”,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身心和谐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没有追求时,就会把修身养性看作是最枯燥、最辛苦的事情;当一个人把修身养性当作人生追求时,这个人就会自我感觉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人生最值得投资的事情就是磨练自己。修身就是正本清源,修正观念,调整心态;养性就是弃恶扬善,规范行为,养成习惯。“管物”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管心”要消除恶念和贪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知行合一,逐步实现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管心”必须“修心悟道”。任何宗教对于人们认知人生、控制私欲、磨砺意志、身心和谐、创造幸福未来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生的终极关切,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优秀因素,镌刻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目前全世界64亿人口中有48亿人信奉宗教,占全世界总人口的75%。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不仅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效能,更展示了宗教信仰的引领和约束威力。宗教善于以道德规范约束人。河南相国寺有这样警语:“贪污受贿,磨眼粉碎;缺斤少两,大称勾肠;假药害人,铁汁灌肠;谋取暴利,锤砸肉浆;不事公婆,钉床火蒸;造谣生事,挖眼拔舌;恶语伤人,毒蛇缠身……”,这是利用人的惧怕心理来约束人的行为。还有另一种文明的倡导方式。93年为纪念第一届“世界宗教议会”一百周年会议上世界宗教界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写到了四条原则: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根据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困惑、矛盾、不理解、不顺心、痛苦的感受和对未来幸福的追求,提供了对幸福目标的不同思维方式、实现方式和修炼方法,使人们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安顿、安慰、平安、解脱、舒畅,从中得到快乐幸福的感受,这也是不同的养生之道。佛教认为“有漏(烦恼)皆苦”,强调通过禅悟、修行觉悟人生,达到极乐天堂;基督教则是有着浓厚的原罪感,强调通过自我检讨和自我灵魂的拯救,达到来极乐天国;伊斯兰教则认为私欲导致邪恶,强调通过“六信五功(念、礼、斋、课、朝)”,达到极乐天园。这些教义都认为人生轮回,祸福相报,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实现来世幸福。西方宗教把社会财富当作上帝赐予的礼物,所以人们为了证明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把勤勉刻苦视为美德,把创造财富视为高尚的事业。现在,不同于西方信念的我们,如果把世俗职业上的成就,当作“上帝”(社会大众、自然万物)对自己的回报、恩宠,那么,创造财富就成了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的一切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才能、才华和存在于世的价值。在国外无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上,每条车道上都会有一条“Stop”暂停线,意为“停下来,观察清,等待或起步。”交通路口上的“Stop”变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大众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Stop”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力的体现,是一种内在素质,是一种高尚境界。它为人们在现实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尤其是对于执迷不悟、自以为是的人来说,运用“Stop”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改变痛苦、烦恼的现状,快乐、幸福自然就会不期而至。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私欲,才能知足常乐,否则就将陷于困惑和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有些人之所以心态失衡,主要原因是不能跳出自己全方位看自己,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一个人不成熟的时候,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那只是真实的影子。”人的命运差异,根本区别在于各自选择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算“大帐”的人舍“小私”求“大私”、舍“眼前”求“长远”、舍“物质”求“精神”,所采用的是能获得众多利益价值的“加法”和“乘法”;算“小帐”的人贪小失大、贪近弃远、贪有限的物质利益而损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所采用的是能损失众多利益价值的“减法”和“除法”。一般人追求的是物质享受,而英雄则追求精神享受,相对有品位的人生则是对物质和精神享受有限度的双重追求。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要摆正“两个关系”,即,“近”(眼前)与“远”(长期)、“点”(局部)与“面”(整体)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两个关系”,人生状态就会由消极变成主动,个人的生存空间将会扩大,个人的命运会因此改变。“索取”和“给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无度的“索取”往往招来痛苦的后果,慷慨的“给予”则会带来幸福的感受。改变心境其实就是改变对待人生的态度。“利己、利人、利社会”的价值观会给自己的人生增值,“小心眼”会使自己的人生贬值。只有调整价值取向,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问题,弄清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获得利益最大化。我们倡导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大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的“小私”,引导大家牢固树立“小私为私、大私为公”、“爱人利己、利私肥公”的价值观,在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自私”是创造的原始动力之一,也是一切消亡的罪魁祸首。“大私”能够把自然万物带入辉煌的天堂,“小私”必将把人类推向黑暗的地狱;“大私”成就大业,“小私”毁灭人类。自然界的一切灾难都可以归结为人类“小私”的恶作剧。当人类的“小私”膨胀到极限的时候,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剩下的最后一方土地,将是人类自己的坟墓。为最大限度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在行业中率先完成了黄金矿山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模式的系统技术集成创新,研发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参加成果鉴定会的4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项目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资源有限,创造无限。”人类生存要求我们要把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模式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保护环境,造福后代。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带来的各种诱惑,无论现实的社会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与时俱进的心态,往往会挡不住诱惑,迷失方向,迷失自己。社会上、企业中,从来不乏心存侥幸、善于投机取巧之人。殊不知,“贼不打三年自招”,自然暴露的过程是自身意志消磨、控制力衰减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会使人逐步衰减警惕性,一切都会昭然若揭。表情是心态的反映,行为不给思想保密,人的外观形态能够直接反映内心世界。我们实行“军事化管理”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每个人从中受益。站得正:外观体现了青春活力,内心则蕴含着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信念;走的直:外观体现了步履坚定,内心则包容着正派稳健、落地生根的特质;坐得稳:外观体现了威严尊贵,内心则孕育着宽厚仁爱、心态平和的气量。端庄的仪表,尊贵的形象,是当权者手握江山、心系百姓的体现,是管理者虚怀若谷、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