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唐宋变革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历史学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课内容要旨研究现状日本“唐宋变革论”及其论战欧美汉学界对唐宋变革论的回应大陆史学界对唐宋变革论的回应研究现状•概述性文章:•(1)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影响》(《唐研究》2005年第11卷)•(2)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现状:•(1)被视为不正自明的“公理”,以唐宋变革为题目的论文,以及各类学术讨论会举不胜举。•(2)出现一系列“变革论”。唐中叶变革论、唐前期变革论、两宋变革论、元明变革论等等。•(3)大陆热捧,欧美、港台反响较平淡,且质疑批判者多。•(4)目前大陆真正用“唐宋变革论”为理论指导,写作的学术专著寥寥无几。日本的“唐宋变革论”论战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从贵族政治时代向君主独裁政治时代转变。唐中叶以前相当于贵族政治时代,宋代则相当于西洋的文艺复兴。魏晋大地主所有制下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唐代均田民是具有国家的半奴隶性质,唐宋之际东亚古代(奴隶制)走向终结。京都学派•标志:1922年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代表人物:•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宇都宫清吉:《东洋中世史的领域》。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为日本中国学、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其研究领域博大,涉及中国上古、中古、近世史,通论中国文化史、史学史、美术史等。有《内藤湖南全集》14卷。内藤假说•上古:远古到秦汉•过渡期:后汉-西晋•中世(中古):六朝、隋唐•过渡期:唐末、五代•近世:宋到清贵族没落,民众地位上升贵族全体的奴隶民众从事行政的官僚阶层贵族大臣所有阶层之上贵族之一员天子君主独裁政治时代贵族政治时代隋唐之际宋朝政治隋唐贵族制衰废君主独裁制兴起经济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文化贵族文化平民文化1922年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被欧美学界称为“内藤假说”(NaitoHypothesis)。•内藤湖南在讲义中对中国历史的分法内藤假说的渊源(一)•(一)对日本历史认识的倒用。•理论根源是西方一元式的社会进化模式。认为中国与日本一样,也遵循西方的社会模式,分为上古、中世、近世等阶段,只是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内田银藏(1872-1919):《日本近世史》认为足利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已经出现了欧洲一样的从中世向近世过渡。•原胜郎(1871-1921):《论足利时代》认为镰仓时代(约1200-1330),日本完成了宗教改革,而足利时代经历了种种动荡和变化,此后的德川时代(1603-1863)是日本的近世史。•内藤湖南认为中古史和日本史一样,也采取了中世、近世的时代划分方式,把宋代放在近世的开端。内藤假说的渊源(二)•(二)内藤的“国民主义”(Nationalism)思想•国民主义也是西方近世思潮对日本的一个冲击。•重視平民,是當時日本史學的時尚。日人以贵族为中世的标志,平民为近世的特质。•内藤假说中,特别重视商业兴起和“平民”阶层的兴起,认识根源即在于内藤的“国民主义”思想。内藤假说的理论渊源三•(三)对于现实中国政治的关注。•日俄战争刺激日本扩张野心,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洋史研究”兴起,白鸟库吉等人纷纷转向,研究中国史,特别是东北史(满蒙)。•内藤本人“经世致用”的色彩非常浓厚。提出“亚洲文明中心漂移说”,多次到中国东北,曾为日本驻华大使顾问。(“内藤假说”要解决的直接问题不是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而是讨论中国长期落后的历史根源问题。)京都学派(一)•宫崎市定:•全面阐释唐宋变革论,国外称“内藤—宫崎假说”。•《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论证这一时代的选举制度和官僚制度始终贯穿着贵族制,其经济基础则是地方豪族的生活据点的大庄园式农村。这样,宫崎便从社会经济和制度上把内藤中世说更全面地具体化了。•与内藤有所区别:曹魏至唐末为中世:曹魏屯田制—西晋课田制—隋唐均田制,一脉相承,都是土地国有制。京都学派(二)•宇都宫清吉:•创作“时代格”的概念。•秦汉:时代格是“政治性”(皇权为中心),六朝:“时代格”是体现贵族阶级的“自律性”,隋唐:“时代格”是“政治性”与“自律性”的综合。•《东洋中世史的领域》点了前田直典的名,引发论战。京都学派(三)•川胜义雄和谷川道雄•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祖述内藤,以共同体的理论阐述内藤史学的中世贵族社会。•在日本学术界,德国的社会学有很大影响,来自德国社会学的“共同体”概念被用来表示中国农村社会的不变性质。内藤假说受到的挑战•中国近世说间接为“日本中心论”提供辩护。•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中国文化中包含有近世的“种子”,由于种种因素受到阻碍,率先在日本落叶结果。•内藤湖南:•老迈腐朽的中国已经失去了自我复兴的能力,只有藉助于日本的引导和提携,后来甚至提出武力介入,方能再生。(引自张广达文,出处不明)(日俄战争期间内藤是主战派,屡次到东北实地“考察”)•二次世界大战后,野原四郎、增井经夫、池田诚、五井直弘、增渊龙夫等多人曾撰文批判内藤出自国民主义的文化史观的言论,指出这些言论为日本军国主义涂脂抹粉。历研派(东京派)•“历史学研究会”的成员通称“历研派”,以东京学者为主体。“历研派”遵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为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也就是遵循历史唯物论一元史观研究历史,反省战前日本的历史学教育的作用,关心战后世界的社会主义潮流,消除中国历史停滞论的影响,按照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演变研究普世性的历史发展规律,积极参预中国历史分期及其社会性质的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左翼文学和左翼史学在年轻人中比较盛行。•苏联和中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史论战引起日本学界的注意,“讲座派”和“劳农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在日本东洋史学界日益显著。(→决定了历研派的理论重心与中国大陆史学家暗合的是明清以后的近代史部分。)•1937年由少壮派组织了“历史学研究会”。主要成员有仁井田陞、牧野巽、山本达郎、周藤吉之等。历研派的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2)中国大陆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3)加藤繁的实证性研究。•加藤繁:专攻经济史,《中国经济史考证》(必读)隋唐以前官僚豪族的大土地主要使用奴隶耕作,宋代转化为佃户耕作。认为“奴耕”和“佃耕”是中国古代与中世的主要区别。•日本近代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第一人•1943年出版的《绝对的忠诚》《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国经济史考证》,对市坊制的研究•中鸣敏先生回忆在做学生时,曾向其师加藤繁抱怨说:“像搞(中国)社会经济史这门学问,外国人总不及通晓实际情况的本国人”。加藤繁即正言厉色地回答说:“不是这样,那只是在常识方面而已。如果真正进入学问的深处,外国人和本国人,并没有两样”论战的开始:•1948年前田直典《古代东亚的终结》。•前田承其师加藤繁观点,认为六朝是奴隶,隋唐是半奴隶,宋以后是佃户。并站在世界史的立场,把东亚各国的古代社会的下限和封建社会的上限放在9世纪前后,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代也在9世纪前后结束。(这也是以西方历史普遍规律为参照系而判定的“近代”。)•前田直典翌年逝世,他委托“历史学研究会”编辑长石母田正代为完成他的学说。(石母田在大战末期1944年10月只用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完成《中世的世界之形成》一书(刊行于1946年6月),享有盛誉),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加藤繁的大庄园制与周藤吉之的宋元时期佃户制等实证研究,建立了宋代中世说。历研派分期说•代表人物:石母田正、周藤吉之、仁井田陞、西岛定生、堀敏一。前田-石母田:宋代=中世=封建主义内藤-宫崎:宋代=近世=文艺复兴后类似资本主义•历研派:唐宋变革期不是转向前近代(资本主义)的突破,而是建立在农奴依附地主的基础上的封建社会的成立阶段。•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延续,直至西方入侵。•历研派以生产形态作为历史发展的指标。京都派仅就某些历史现象的比附而言,其历史逻辑性显然逊于历研派。•历研派是二战后反思中国停滞论起家的,与京都派最大的分歧点应该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而此点长期被忽略。历研派:中国近代社会是在西洋与革命的双重打击下解体。京都派:具有依靠民众之力实现近代化的可能性?历研派人物(一)•西嶋定生(1919-1998)“生产关系论”•《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和构造》提出皇帝通过二十等爵制对人民建立“个别人身的支配”观点。•生产关系论:(1)唐末五代生产力变革:江南水田农业超过华北陆田农业,商品经济引入农村。(2)唐中叶土地制度发生变化:商鞅变法——董仲舒限田策——曹魏屯田——西晋课田——隋唐均田,国家限制私有。宋以后,佃田制,进入新纪元。(3)劳动者的性质发生变化:秦汉隋唐,农民的性质是奴隶制性质的、不自由的劳动,国家对农民实行“个体人身支配”。历研派人物(二)•仁井田陞从法制史上给前田说以论证。•《唐令拾遗》、《唐宋法律文书研究》、《支那身分法史》是日本的唐代法制史研究的泰斗。依据周藤吉之的佃户制研究的成果,从法制史、法社会学、共同体论等方面论证了宋代是中国中世封建主义时期。•周藤吉之:宋代的佃户即是农奴。没有居住自由,与田主构成封建的、农奴制关系。(京都派:具有自由契约的小佃农)历研派人物(三)•堀敏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研究•(1)秦汉至隋唐,最主要的劳动者是小自耕农•(2)自耕农的分化产生豪族,豪族与一般农民形成阶级对立。(近似大陆的“地主-农民”的对立)•(3)专制国家掌握对农民再生产起重要作用的“共同体”,以之对农民和豪族进行统治。豪族扩张、小农没落,导致汉帝国覆灭,隋唐通过均田制重新确立对小农的统治。京都派与历研派的理论共识:•都承认唐宋之际发生极大的社会变迁,即承认内藤湖南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并有所补充。•1、唐宋间的社会,最显著的变动是门阀贵族之没落与科举官僚之兴起。•2、经济上大土地的耕作形态,由部曲制到佃户制的转型。•3、唐帝国的崩溃,促成周边诸民族的自立化。京都派与历研派的主要分歧•主要分歧:近世清末民国中世近世前期宋元明清中世六朝隋唐战国秦汉古代古代殷周历研派京都派近世论战结束。•80年代以后,“历研会”逐渐转向地域社会的研究。唐宋变革论在日本也不受关注。(注意时局变化:大陆文革结束,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直至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将西欧的历史发展模式奉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分期的预设进行的东西比较一旦流于牵强,必然造成歪曲和混乱的后果。具体说来,西方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模式难以套用于中国,中国前近世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也证明不了中国会自发地迈入资本主义。唐宋变革论的理论缺陷(一)其一、“唐宋变革论”不符合中国国情,已为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所否定。在三十年代掀起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内藤假说虽然1922年发表,由于没有真正揭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为早期远涉重洋的爱国知识分子所抛弃,并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共鸣和支持。•内藤观点:中国的唐宋之际转变的结果是君主独裁权力的加强。•PeterBol:这种强调是作为唐宋变革论的核心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所谓的“中国停滞论”。不少中国学者认为内藤学说为日本正在兴起的军国主义服务。唐宋变革论的理论缺陷(二)•其二、“唐宋变革论”中提出的“贵族制政治时代”、“君主独裁政治时代”是一组较为模糊的概念。•自秦帝国以来,中国一直是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每次朝代更迭,君主独裁的程度一般都会比前朝更为强大,用君主独裁政治时代专指宋以后的历史显然不尽妥当。•自西周领主制崩溃后,在中国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特权等级,也没有与欧洲类似的贵族政治,即使在士族门阀势力非常强大的东晋南朝也是如此。•田余庆: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旋。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