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第一单元学习目标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初步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重点掌握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目录第一课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和研究对象第二课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第三课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第一课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和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B学前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C学前期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D学前期语言教育可以为书面语的学习打好基础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1.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只把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把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3~6岁儿童加强口语听、说训练。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无论从语言教育对象还是语言教育内容上来说都是不充分、不全面的。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2.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0~6岁儿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这种语言教育应该是在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同时,又提供思维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文化的传递及交际的机会。第二课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一、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过程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2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一)生理因素儿童语言的发展深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是,生理因素只是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定性。所谓生理因素,是指整套发音系统(例如:口腔、声带、气管、肺等,这是发音所必需的动力部分、发音器官和共鸣腔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是否健全,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此外,感觉器官包括眼、耳、皮肤、口、鼻等,对语言的学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二)心理因素知识经验的积累认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差异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三)社会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的差异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三)社会因素2.成人语言观的影响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任何一种语言观念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制于诸多文化因素。成人的语言观念可以体现在对待口语和书面语的态度,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地位,对本民族语和外语的态度等等,这都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语言观念对于儿童语言习得常常发生重要而却往往被人忽视的影响。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三)社会因素3.对待儿童的态度的影响对待儿童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的儿童教育观念。不同的儿童教育观念及其带来的对待儿童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第三课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一、后天环境论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这一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习惯,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一、后天环境论这是由阿尔波特(F.Allport,1924)率先提出的关于儿童语言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儿童的语言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Bandura,1977)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学习而获得语言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哈里斯和哈赛默对模仿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证实婴儿言语活动中有模仿成分。怀特赫斯基(Whitehurst,l975)等人对传统的“模仿说”进行了改造,并进一步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1.模仿说一、后天环境论我国林崇德、庞丽娟等人认为,在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中有各种类型的模仿在起作用,而不仅是直接模仿、观察模仿或选择性模仿单独作用所能承担的。概括起来,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相继有四种类型的模仿行为:(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3)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4)选择性模仿(可以按照示范句的语法结构、功能在新情景中表达新的内容)。1.模仿说一、后天环境论强化说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无论是巴甫洛夫还是斯金纳Skinner都认为,语言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正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当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时,儿童做出的言语行为如说出一个词如果得到成人的鼓励和奖赏赞许、微笑等后就能保持和加强,并逐步形成语言习惯;如果得不到成人的鼓励和奖赏或受到成人的惩罚气愤或不高兴,他就会回避这种言语反应并逐渐消退。2.强化说一、后天环境论中介说又称传递说,在行为主义传统的“刺激―反应”链条中,又增加了“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斯塔茨认为,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具有刺激的性质,可以诱发出条件反应。这种隐含的反应又可以成为刺激,引起新的反应,这样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构成了中介体系。这种中介体系说明了刺激和反应的传递性。3.中介说一、后天环境论模仿和强化的确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着不小的作用,但是,儿童的语言发展却存在着许多不能用模仿和强化解释的现象:第一,语言单位和语言的结构规则是有限的,但是,由这些单位和规则所组成的话语却是无限的。第二,有些不合成人语言的现象,成人并没有提供模仿的蓝本,更不会有意地去强化,但是,儿童却讲出了这样的话语,甚至会顽固地保持一段时间。第三,有许多语言现象,即使成人经常向儿童提供,并反复强化儿童也不一定能够获得。第四,许多研究发现,父母亲比较重视儿童话语意义的表达,但对儿童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则比较宽容。3.中介说二、先天决定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由无限多个句子构成的,句子的无限性决定了儿童不可能对一个语言的所有句子都进行模仿;但是儿童却可以听懂或说出他从未听到过的句子。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儿童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这种经典性理论。他还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这个装置具有一套语法系统和语言分析能力。乔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说”二、先天决定论勒纳伯格(E.H.Lenneberg)是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是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的。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一定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的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显露出来。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说”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其代表性观点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而是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