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题库(2013)孙运君(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00)注:1.名词解释参照: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仝晰纲主编:历史学考研词典:名词解释专项训练,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苑书义主编:中国历史大事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名词解释字数在150-200字左右;简答题说明条目即可,不必展开论述;论述题要观点和史实同时具备,字数在500-800字左右,具体根据题目大小和时间多少而定。3.简答题和论述题参照教材: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填空题:1.文与化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中的《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3.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4.“禅让”而不是世袭,“众议”而不是独裁,这构成中国原始民主的基本内容,被后来的诸子学说一再渲染,奉为“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标志,尧舜时期也成为儒家“祖述”追怀的黄金时代。5.从原始社会直至汉民族形成之前,中华大地上生活着三个主要的部落族团:一是华夏集团,二是东夷集团,三十苗蛮集团。6.青铜器的大量出现,上可追溯到夏代,距今约40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有青铜器出土,中国青铜器的诸特点,如铜锡合金、块范铸法、规律性的器类及组合等,在此时已基本显现。7.“宗法”一词始见于宋人张载《经学理窟·宗法》一文,是对父系宗族内的宗子法的简称。“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成一个有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8.儒家是殷商以降巫史文化的承袭者,又特别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保有三代的先王观,言必称尧舜,而尤其推崇文、武、周公,是一个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的学派。9.明清之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的好:“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10.“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在此一过程中,构成文化的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互相涵化,互相调适,形成“文化模式”。11.“大一统”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秋经》首句为“元年,春,王正月”。12.楚汉战争的前期,是楚文化与秦文化之间的争斗;楚汉战争的后期,表面上是项羽与刘邦两个政治集团间的斗争,即楚文化内部的斗争,但实际上也隐含着深刻的楚秦关系。13.在汉代蔚为大观的文学样式——汉赋,形式自由,讲究文采和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它在篇章结构、语言句式等方面与南国的楚辞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甚至有不少句子的内容都直接脱胎于楚辞。14.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就对“六艺之科”的态度而言,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截然相反,但其运思路向却如出一辙。15.在“五经”之后,汉代重“孝治”,首倡《孝经》,加上孔子的语录《论语》,成“七经”;隋唐时,“三礼”并列,“三传”析出,再加上上古时期的训诂词典《尔雅》,合称“十三经”。16.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相互论难,仅两汉期间,大的论争就达四次,皇帝常常“称制临决”,亲自仲裁经学问题。17.东汉班固因袭《史记》纪传体而撰《汉书》,断代为史,“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18.成于汉代的《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完整的农业科技著作,对粮、菜、桑、麻的栽培过程及各项生产技术都作了详细叙述。19.远古时代的“天圆地方”说,西周初年的盖天说,战国时期的浑天说,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地球和天地从形状到运动的特点。20.魏晋至中唐时期,中国进入一个贵族社会。这是一个领主贵族制和官僚贵族制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文化贵族制的社会。此时的贵族大官僚可以左右朝廷政治,影响士人的文化取向。21.清谈,亦称“清言”或“玄言”,上承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用老庄思想诠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玄理。22.玄学所争论的虽然是哲学本体论问题,即本末、体用问题,而其实质则是论证名教的合理性,论证当世统治者政治秩序的合理性。23.玄学思辨成果泽及魏晋间各门学科,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的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如王弼强调,“析理”须借助数学,而数学应当是“理胜”学科。23.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一体化便表现为胡文化的“汉化”与汉文化的“胡化”。24.汉代经学嬗变为魏晋玄学,其中心区域在洛阳一带,当时的河北和江南二地仍遵循汉代的考据学风,近于保守。25.佛学也分南北两系,二者各异其趣。南方偏尚玄学义理(即所谓“义学”),上承魏晋以来的传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启隋唐以后的宗派。26.佛教在李唐初期受到道教压抑,至武则天改唐为周,以女身而为帝王,破中国古代政治旧例,为了寻求理论上的合法性,与儒家政治理念中的“妇人无与外政”相颃,她不得不求助于佛教符谶,下诏规定“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初黄冠之前”,使之又得大倡于世。27.在东都洛阳,武则天大规模开窟造像于龙门,据说她曾命僧徒怀义造夹纻大像,一个小拇指上就能站下数十人。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端坐正中,神王、金刚、菩萨、弟子侍立左右,如众星捧月。28.自秦汉以至明清的两千年专制帝国时代,曾有几度政治清明、邦泰民安、国力昌盛,最为人所称道者,一为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二为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的“贞观之治”。29.昭陵六骏是李世民历次作战时所乘的六匹骏马——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30.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次“遣唐使”,新兴强盛的隋帝国给日本使节留下深刻印象。7世纪初,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革新初见成效,使日本国统治者更坚定了移植中华文化的信心。31.迨至唐代,高句丽、百济、新罗竞相向唐遣送留学生,入国学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代为立国轨范。32.隋唐时期在文化上的另一重大进展,就是建立了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新的人才铨选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33.唐代明经科主要考帖经和墨义。所谓帖经,就是选择经书中的任何一页,遮住前后文,只留出中间一行,再用纸贴住其中的几个字,让考生读出来。所谓墨义,就是让考生用笔试默写出某一段落的经文和注疏。34.进士及第的盛况是当时(唐代)长安人生活中的一大文化景观,从中可看出进士出身的荣宠。发榜的当天,新科进士要在曲江亭聚会游宴,称曲江宴,也称探花宴。其中的二三少年俊秀被选为“探花使”,踏游长安名园,遍折名花。还要到慈安寺的大雁塔下题名,称“题名会”,拜谒座师或座主,同科出身互道同年。是日长安城中万人空巷,车马填塞,欢声不绝。35.王僧虔的《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与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主张一致。“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艺术家们更注重的是个人的主体精神。36.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成超逸清新、妍美流变的新体,被退尊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等历来为人所心慕手追。37.唐代还出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评专著——刘知几的《史通》。38.晋人荀勖《中经新簿》用甲、乙、丙、丁四部分类,其丙部即史部,包括”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史书才有独立的一类,与经书(甲部,“六艺及小学等书”)并列。东晋初年李充沿用四部分类,但易乙部为史,丙部为子。39.隋代和唐初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科举考试中专设有史科,分“一史”和“三史”两类,通史入仕,刺激了史学的发展。皇帝还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时官修正史的行为制度化。40.唐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文化转折不同于前,它以安史之乱为界标,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逐渐转为精致内省的文化风格,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41.陈寅恪曾历举六端,以品评韩愈在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曰:改进文体,光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42.韩愈《原道》排斥佛老,倡言道统,文字激越,振聋发聩。43.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是道州人。传说他曾设计宇宙演化过程的《太极图》,并对之进行诠释,名《太极图说》。他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44.理学,又叫新儒学、道学、宋学。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掺合,使之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之所以称之为道学,是因为宋代理学诸子自诩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以“明道”为学问之追求。之所以称之为宋学,是因为清代乾嘉时期,考据之学极盛,这般考据家们心仪汉儒,贬斥宋儒,认为理学徒有空疏之名,遂有“汉学”、“宋学”之分野。45.由于理学高扬“内圣”之学,以故它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凸显道德化的趋向,政治问题被纳入伦理范畴予以审视,“内圣”统驭了“外王”,从而造成一个以道德挂帅的中国式政教合一的政治文化。46.晚唐温庭筠开创的五代文人词,奠定了宋词蓬勃发展的基础。47.文人画的出现,表明宋代士人已不满足于词章之句,他们要运用舞动的线条来表达精巧的思绪和闲适的人生态度。这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是关乎理想人格的铸造和人生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一种别样的高雅呼之欲出。48.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指出,宋代都市化主要不是体现为人口的增长,而是体现在城市与市民对社会所起的主导作用。新的缙绅阶级与旧式贵族不同,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市里,更像是寓居的地主而不是农村里的乡绅。49.宋代重视文官政治,与开国君主宋太祖“性好文艺”、宋太宗“锐意文史”大有干系,以致“右文”成为宋代三百余年的国策。50.元代的基督教大体上分为了两支:一直是曾在唐代流行的景教,另一支则是罗马天主教。52.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十分发达。波斯人扎马鲁丁精通历法,被元廷招入。他编制了回回历——《万年历》,在北京建了观象台,制造了7种创制于阿拉伯的天文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学的精华,他所创制的《授时历》就参考了回回历。53.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是宋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在宋代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冷兵器时期,武器的材质以钢铁为主。北宋庆历四年(1044)成书的《武经总要》,是以汉唐以来冷兵器的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中,出现了火药兵器。54.明清两代,中国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其突出表现,就是朝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类书、丛书,将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加以荟萃,规模之宏大,编制之精密,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55.乾嘉时期的朴学分为两大派,一是惠栋代表的吴派,从研究古文字入手治经,重视音训,以求经义;二是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擅长“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尤精小学(即文字学)。56.清代学术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成为钦定学术,士人的思想被理学教条所束缚,“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而是出现了为考据而考据的乾嘉学派。57.王守仁“心学”的主旨是“心即理”说和“致良知”说,其实行路径是“实行合一”。58.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是盐丁出身,佣工林春、窑匠韩乐吾、樵夫朱恕、田夫夏廷美都是该学派的健将。他之所以能够吸引各阶层人士,原因在于该学派将王守仁学说中“人皆可为圣人”这一层意蕴大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