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关键词(一)双线组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二)三位一体二五个显著特点(一)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二)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素养提升“交流平台”集中体现方法指导:练习活动渗透方法学习:(三)加强语言实践,强调积累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四)安排特殊单元,实现特殊功能阅读策略单元:预测什么是预测策略:读者在阅读中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假设、验证,不断推进阅读。预测策略有什么好处:(1)激活原有知识,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2)引导阅读时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3)促进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4)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5)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使学生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五)重视交际表达,听说读写并重习作:口语交际:专家简介徐轶,女,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资深编辑、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曾参加标准中文教材、新加坡通用华文教材、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聋校语文教材、聋校沟通与交往教材等多套教材的研发工作。文章转载自“人教教材培训”公众号看完编排思路和内容解析之后,相信大家对于统编新教材的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但是只了解教材远远不够,作为教师还需要把新教材的内容更好地呈现给学生们。详细教学建议,请查看今天推送第二条!翻开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老师们会有这样的直觉印象:新的内容多,如:第一次接触:略读课文、习作、文言文、用钢笔写字。编排新思路:单元篇章页、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编排新栏目:交流平台、阅读链接、资料袋。旧板块新变化:快乐读书吧、词句段运用。面对新内容、新思路,我们需要克服惯性思维,认真研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1识字与写字教学建议我们先反思第二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的现状和质量。浙江省2016年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项目四年级语文测试框架:老师们的实际教学行为:学生预习生字、词语的模式化倾向:二年级语文教师整理的他们的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当我们关联二年级学生错字、三年级识字教学、四年级测试结果,是否觉得应该好好审视我们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提出如下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不能忽视中年级识字与写字任务。(一)突出字音字形难点的分类指导三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经验,三上册要认识250个生字,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每课生字的读音、字形的难点分类指导。如,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要认11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读音难点:咱zán嚼jiáo字形难点:嚼“嚼、咽、吞、齿、胃”这5个生字可以作为一组识记,都和吃东西有关。“泪、眯”学生有生活经验,可以利用会意、形声的构字规律识记。识字表中多音字用蓝色区别,这一课有4个多音字。蓝色的多音字表示学生已经学过它的一个读音,这次是学另一个读音。多音字的学习尽量让学生在语境中辨识,如“答”,逐步掌握读音规律,不提倡简单地给出几个读音让学生分别组词。(二)倡导基于学生预习的引导点拨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引导点拨。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师设计了三题预习作业,其中第三题为“读读下面的词语,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词语圈出来。”教师梳理了学生预习时认为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点拨。多音字放在语境中学习、巩固。(三)因文而异确定生字学习的流程进入中年级,生字学习与低年级不一样,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组织多样的生字学习流程。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的10个生字,其中5个出现在第一自然段,可以结合朗读进行集中指导,特别要强调“坝”的读音,防止学生只读右半边。第2课《花的学校》是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特别适合学生整体朗读、体会情感。本课只有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时随文读准字音,在学生展示朗读时检测生字掌握情况,这样就不会破坏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第12课《总也不倒的老屋》是预测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了尽可能不破坏学生阅读的连贯性,让学生充分预测,8个生字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文识记,课文内容学习结束后再集中进行指导,与常规单元的识字教学不一样。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课文的生字教学流程一定要有别于其它单元的教学流程。(四)逐步提高写字指导的书写目标统编教材从一年级起就编排了“书写提示”栏目,对学生逐步提出书写要求。我们一起回顾一、二年级“书写提示”安排的要求……一年级重在养成写字姿势的良好习惯、笔顺规则。二年级继续重视写字姿势,提出“先看后写,才能减少修改次数,保持页面整洁”的要求,为三年级使用钢笔打下基础。从笔顺规则转向对汉字结构的指导。三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写字,特别强调了钢笔握笔姿势,提出了“美观”的要求。纵观三个年级的“书写提示”,可以发现:书写习惯一以贯之;指导要求从“笔顺规范”到“结构合理”再到“写得美观”。可见,书写目标是逐步提高的,教师指导学生写字时要充分考虑书写指导目标的发展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字写得越来越好。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要写的字有13个: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进入三年级以后,要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笔画和基本结构的书写方法,开始进行独立的汉字书写练习,提高写字的效率。比如,本课要写的字,可以按左右同宽(艳、静)、左窄右宽(绒、汉、服、扮、读、停、粗、球)、左宽右窄(影)、上下结构(晨、装)分类出示,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要加强对个别难写字的指导。指导容易写错的笔画,确保写正确;指导难写好的笔画,做到美观。二阅读教学建议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类型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阅读教学也相应有了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三上册共27篇课文,其中精读20篇、略读7篇。接下来,分别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快乐读书吧”以及特殊的“预测策略单元”谈阅读教学建议,“习作单元”课文的功能及教学建议放在“习作”中谈。(一)精读课文1.解读文本,提高欣赏水平统编教材的选文非常注重经典性和育人价值,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时也体现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深受老师和学生喜欢。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小毛虫》,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故事,讲述一只小毛虫从结茧到破茧羽化成蝶的过程。浙江有位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调查:说说喜欢这篇课文的理由。三年级上册教材入选了很多名家作品。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选择契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的教学内容。解读文本应该经历“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如果读每一个文本,教师都经历“读者、教师、学生”三重角色,阅读教学会更符合常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更能体现儿童立场。2.用好课后题,体现教学价值三年级上册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基本通过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和语文园地的各个板块体现、落实。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特别关注课后思考练习题,每一题都是努力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出题,大致从三个维度编写。理解与交流: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特点、交流阅读感受等题型,旨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文章内涵的领悟把握。积累与运用:包括朗读、默读,篇章、段落、词句的积累、背诵和摘抄,有特色的句式与段式的仿写、小练笔等题型,旨在引导学生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共27篇课文,“朗读课文”安排了21次,“默读课文”安排了11次,对篇章、段落、词句的背诵和摘抄共安排了7次,有特色的句式与段式的仿写、小练笔等题型安排了7次。拓展与实践:关注与社会生活、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有的还与“阅读链接”“资料袋”“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相结合,作适当的拓展、延伸。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包含着丰富的编者意图和详细的教学重难点安排,教学中要用好,充分体现课后题的教学价值。(1)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如,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以各种方法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朗读背诵相关语段,积累喜欢的语句。课后思考练习题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大自然的声音》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描写声音的词语;《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感受句子中的修饰词、叠词的使用,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带刺的朋友》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体会称呼变化中蕴含的情味。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能主动积累生动的语言;“词句段运用”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等顶针句独特的语言现象,并能接着往下说这样的句子,激发学生阅读与表达的兴趣。三年级上册每个单元在导语中点明语文要素,通过3篇左右课文的导学系统或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语文要素并贯穿方法指导,在“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最后在“词句段运用”或“习作”中加以实践运用。通过大量的语言现象,让学生明白怎样的语言是生动的语言,不仅仅是留下“比喻、拟人、排比”等理性的术语。教师解读教材时,要准确把握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是如何成为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2)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课后题分解着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每个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紧密关联,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的要求之一,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第八单元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都是指向此学段课程目标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题,制定好教学目标。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最好由学段一般性目标、单元重点目标和本课个性化目标组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题,不提倡忽视课后练习,随意开发教学内容。教师要研究教材,明确课后题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关系,更要理清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的关联。这是一名一线教研员对课标的研读,也许这样才能处理好课程目标与每课目标的关系,教学方向才更明确。(3)设计教学活动的抓手精读课文的课后题体现了每课目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所以课后题自然成为设计教学活动的抓手。如,《海滨小城》课后有三个思考练习题,教学这一课,可以大致依据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设计如下教学活动:活动一:借助第一题“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活动二:依据第二题“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活动三:借助第三题“指导学生摘抄写得好的句子”。(二)略读课文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要注意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关于略读,我们一起回顾这些重要的观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略读的评价是“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这样解读略读: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叶圣陶和朱自清合作编写的著作《略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便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於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精读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1.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1)粗略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内容更要注意取舍,其基本任务有三项:初知文章大意;交流阅读感受;重点赏读。略读课文教学不宜采用精细分析词句的方式,要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如,生字会认就行,词语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写得好的有趣的地方可以再读一读,如《听听,秋的声音》;一般不做模仿写作的练习。所以,本册教材首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后面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