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前言2002年12月底,我们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关于2000级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准备的通知。我知道,我们大考的时刻将要来到了。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我衷心地在想,作为中国第一代现代远程教育的毕业生,我们一定要拿出一份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而又联系实际的高质量的论文来献给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献给我敬爱的母校——北京理工大学。同时也以此来迎接三年来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们的检阅。我从87年开始从事企业会计工作。起先在大型国营企业工作,92年早春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同时来深圳。先后在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上市公司工作过。从事的行业横跨工业、商贸、金融、网络科技;从事的工作贯穿会计、审计及其它经济管理领域。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可能是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同仁们都遇到过的且感触最深的问题之一。而对普通大众来说,印象最深的可能莫过于中国股票市场的风云变换、诡密莫测。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信息失真来反手为云、覆手为雨,舞弊、欺诈投资者。从正面来看,正是因为这些舞弊、欺诈事件的频繁发生才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监督和管理机制的完善;而从反面来看,这些舞弊、欺诈事件的发生给中小投资者利益带来的损害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因此,我决定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我知识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以探讨,以期能够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进言献策,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在初步确定论文题目和写作纲要后,我用了差不多整整2个月的时间来收集所需资料。我尽我所能,在图书馆和书店收集了近年来出版的有关证券市场监管、信息市场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最新文献,并仔细阅读了近年来发生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中外会计舞弊案例。在此基础上才开始构思和创作论文。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诚蒙我的导师——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会计学博士张建军教授的殷切指导,同时在深圳青年学院老师及过往同事、同班师兄弟的大力帮助下,又历经了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方成此文。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约15000字左右。其中第一部分主要简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含义及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第四部分着重列举出目前上市公司制造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具体手段;第五部分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实际情况提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具体建议。愿此文也能对同行们的工作有所补益。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1.1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简单的说,所谓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偏离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现象。1.2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自1720年在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就成为了投资人和债权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由此催生的现代审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世界各国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财务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未如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希望的那样从根本上得到遏a制。相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案件还时有发生。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发生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就屡见不鲜。以美国为例,发生的比较有影响的著名的案例就有:“巨人零售公司”会计舞弊案(1972年)、“马蒂尔公司”会计舞弊案(1975年,即生产著名的“芭比娃娃”的玩具公司)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安然公司(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会计造假案、世界通讯公司(第三大电信公司)会计造假案、阿德传播公司(第六大有线电视公司)会计造假案、英克隆公司(ImClone,著名生物技术企业)会计造假案、玛莎?斯图沃特公司(著名的日用品、化妆品和药品生产商)会计造假案等。而在中国,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据有关资料披露,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在2000年度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这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深沪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挤掉利润水分达15.9%。其中,审计调减利润317亿元,审计调增利润128亿元,调增调减利润总额445亿元;审计调减资产903亿元,调增资产842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调增调减资产总额1745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同时在上市公司中也发生了如红光股份欺诈上市案,琼民源、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这些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会计的诚信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而且也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会计信息失真究竟有什么危害?简单地说,它的直接危害就是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危害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及股票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2.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和市场。为了顺利地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大规模资金,上市公司就必须向公开市场的投资人提供其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的信息,以吸引市场上的潜在的投资者来购买其股票和债券。由于一般的投资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缺乏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上市公司向公开市场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就成为外界了解企业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上市公司公布其会计报告后,企业会计报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和其它社会公众,都会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资产—负债状况、经营情况等)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因此,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些会计报表是否已经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作了真实的反映,有无夸大业绩和资产、隐瞒亏损和债务等情况。从这点来看,企业会计信息日益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投资者就会感觉上当受骗了。而如果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感觉到上市公司在利用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向他骗钱,他就不会向上市公司投资;同样地,如果银行知道公司提供的报表是假的,他们就不会再借钱给企业。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资,则企业就会象无水之鱼,迟早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它不但会严重销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了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危害宏观经济的正a常运行。2.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会计舞弊行为会计信息失真从效用上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企业来说能够带来潜在收益的信息失真。这种潜在收益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非物质方面的。如虚列资产,少计负债;虚计收入(或将应递延的收入提前),少计成本等。另一类是虽不能带来直接或潜在的收益,但却能阻止企业经济资源的正常流出。如少计收入(或将已实现的收入递延),多计成本等。企业经营者之所以制造会计信息失真,其目的在于:一是掩盖违法行为;二是增加不正当的在职消费;三是骗取政绩和地方政府的资金、荣誉;四是偷逃国家税收。因此,对社会公众公司来说,制造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在主观上具有故意性;从其客观结果来看,会计信息失真对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具有损害事实;从法律的角度来衡量,其本身也违反有关法律(如会计法,公司法等),即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因此,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是一种会计舞弊行为。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3.1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条件为什么会发生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创始人艾伯伦奇特(W.SteveAlbrecht)认为,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即压力(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和合理化(Rationalization):3.1.1压力压力是企业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外部动力。上市公司之所以会进行会计舞弊,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来源于压力。压力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其中,经济压力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或是为了掩盖某些经济事实而进行会计舞弊的动因。如有的上市公司为保名而造假,有的为得利而造假,有的为不被摘牌而造假,也有的或是为偷税而造假等等;工作压力则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害怕失去工作,或是怕提升受阻等,因而采取造假的方式虚构交易而人为改变企业对外的盈利报告,以骗取荣誉。经济压力多产生于企业的外部,如股东对企业业绩要求及投资回报的压力、同行之间的比较压力等;而工作压力一般源于企业股东或企业内部,如董事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企业内部的晋升及薪酬制度等。压力会促使企业经营者通过舞弊的手段来应付考核或者从公司的资产中进行隐蔽的补偿。3.1.2机会机会是指舞弊者进行舞弊,而不被发现,或者能够逃避惩罚的可能性。机会的存在,使得舞弊动机的实现成为可能。3.1.3合理化合理化实质上是造假者在道德上对其行为所作的价值判断,即取得心理平衡。一般来说,人们总是通过自己的意图来判断自己,而通过行为来判断他人。对于自身而言,意图总是比行为容易使人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为舞弊行为为寻找借口就非常容易。最常见的理由是:我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公司利益着想;别人都这么做,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等。3.2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具体原因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上市公司中之所以频繁发生会计舞弊案件,其主要根源就在于:3.2.1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一个健全的a内部控制制度起码应该达到以下目的: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来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的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所以从理论上讲,一切的错误和舞弊是能够被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着缺乏,则很容易发生发生会计舞弊。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地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发挥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过会计系统最终形成财务报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已极不正常,这才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3.2.2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尚有不完善的地方企业之所以敢进行会计造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主流方法还不尽科学、合理。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把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营业利润来作为评价企业业绩好坏的主要方法。以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利润来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好处是符合目前的会计制度,简便易行。但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营业利润由于常常受到成本费用在受益期间摊配的影响较大,而这种摊配的合理与否往往是建立在经理人对相关经济事项的“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的,因此其科学性、允当性外界无法准确了解。这就为经营者作假舞弊提供了方便,即使其作了假也不能及时的被发现、认定、查处。用这种方式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考核,往往会流于形式,只停留在数字表面。3.2.3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或投资者)与企业经营管理者所掌握的有关企业实际经营方面的信息详尽程度有所不同。由于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而处于有利地位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直接参与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且处于控制地位的部分投资者,往往会基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通过造假来掩盖或改变对自己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