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内容提要本报告对2001~2003年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会计计提应用的倾向性、会计计提的行业特征以及计计提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并不大,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贬值,整体的资产质量正逐步得到夯实。不过,计提比例异常的公司有所增多,导致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平均比例和波动性加大;计提减值准备尚不是上市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但部分公司(包括盈利大幅增长的公司)利用会计计提调节利润的意图比较明显;减值准备具有流动性偏好;传播与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业、建筑业、综合类、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等八大行业对会计计提的应有具有明显偏好,而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社会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对会计计提没有明显偏好;虽然审计师在审计高风险企业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审计报告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还需提高,审计报告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审计师的侧重点是减值准备的多提,而对少提的公司则揭示不足。最后,针对会计计提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若干建议。2目录1.引言.......................................................32.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4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42.2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应用的现状分析................52.2.1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52.2.2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应用的倾向性分析......132.2.3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的行业差异.............172.2.4会计计提的应用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203.研究结论.................................................234.建议.....................................................25参考文献....................................................8031.引言会计计提体现的本是谨慎性原则,然而,由于计提比例和方法由上市公司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自行确定,在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却变成了随意性,甚至演变成了部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虽然证监会在2004年初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对各项损失准备的计提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对2003年年报的事后审查中发现减值准备的计提仍存在问题,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财政部2002年10月颁布财会[2002]18号文,明确规定对关联公司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账款一样计提“坏账准备”后,2002年、2003年报中出现的许多上市公司对关联方欠款计提巨额坏帐准备的新现象,更是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那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应用的现状如何?上市公司运用会计计提有何特征、动机和规律?不同计提项目对业绩的影响程度如何?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实证分析来解答这些问题,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计提行为。国内已有文献中鲜有对“八项”计提单独进行的研究,而更多是将其作为利润操纵的各种方法一起进行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尝试对会计估计单独进行实证研究(袁琳赵建军2004),但仅局限于某一会计期间的静态分析,本文的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所作的努力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进一步观察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发生的一些变化和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二是对这些变化和规律进行合理的解释;4三是将各项准备的计提细分为“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三项,详细考察准备计提影响利润的过程。2.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本文对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主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对“八项”计提的利用程度如何?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运用哪些计提手段,这种倾向性最近几年是否发生了变化?“八项”计提的运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会计计提的行业偏好以及产生行业偏好差异的内在原因?这种行业偏好最近几年中是否发生了变化?注册会计师能否审视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应用?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2.1.1本文选择的样本限定于2001年1月1日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截止2003年12月31日仍在主板市场交易的A股公司,并剔除了金融类企业(金融类企业的资产结构与其他企业差异较大)。有效样本共计1039个。我们采用证监会颁布的行业分类标准(CSRC),共分13个大类行业(一级行业)。2.1.2采集的数据为2001~2003年的年度财务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系统。2.1.3虽然会计计提还包括计提折旧、预提费用、计提或有损失等等,但考虑到计提的主观性和普遍性、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本课题选择的会计计提变量限定于上市公司计提的“八项准备”。实际操5作中,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准备计提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现象也屡禁不止,所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2.1.4采集的数据包括:股票代码、证券简称、行业类别、审计报告意见类型、总资产、利润总额、各项减值准备本期增加数和转回数、各项减值准备期末数、相关资产期末净值。我们通过分析审计师所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进一步观察审计报告中是否有审计师对当期公司减值准备计提发表了意见,观察公司的减值准备计提行为是否得到了审计师的认可。2.2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1应用的现状分析2.2.1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表1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2001年2002年2003年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2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100%以上35家53家24家68家78家39家73家92家37家50到100%57家34家26家62家39家38家58家55家31家0%到50%510家440家356家647家596家449家697家621家471家0%310家422家295家88家182家71家50家144家40家-50%到0%75家76家242家106132家326家96家110家324家-50%以下43家7家54家52家6家61家50家5家63家-100%以下9家7家42家16家6家55家15家12家73家样本均值9.72%43.21%-33.5%26.46%63.28%-36.82%38.70%85.9%-47.2%样本标准差143.68%563.71%573.38%146.95%795.55%758.21%287.88%1022.46%930.14%表2样本总体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1如未作特殊说明,下文中“计提”均指对各项准备的计提。2“净提取数=本期增加数-本期转回数”;下同。6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年份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2001年29.14%10.36%18.79%2002年32.10%16.55%15.55%2003年23.40%15.06%8.34%(1)“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这一指标反映了各项减值准备对本期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了全面反映这种影响,我们将本期提取数细分为“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三项。其中,“本期增加”反映减值准备的提取对当期利润的负面影响,“本期转回”则相反,“本期净提取”综合考虑了准备计提和转回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如表1所示,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指标均值和标准差2001~2003年逐年攀升,表明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和波动性在“八项准备”计提制度实施后有扩大的趋势。但如表2所示,样本总体各项准备的计提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却逐年下降,“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这一指标由2001年的18.79%大幅下降至2003年的8.34%,这意味着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并未因为新增了四项准备而更多运用会计计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看似相反的结论的原因,一方面是会计计提在上市公司中变的越来越普遍,2001年各项准备净提取率为零的上市公司有295家,2002年、2003年则逐步锐减至71家和40家。另一方面是新制度实施后“合计本期减值准备计提数/利润总额”指标异常(超过100%或者低于-100%)的公司呈上升趋势,如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合计本期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异常的公司分别为66家、94家和110家,直接导致了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的高估。7同时,由于这类公司更加热衷于转回前期计提的准备(表现为指标低于-100%的公司明显超过指标高于100%的公司),还导致“合计本期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均值为负。如果剔除这些异常公司,则样本均值和波动回归正常。我们认为,此类公司的增多,与近年来监管趋严背景下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被逐渐挤干有关,但异常公司的增多并没有掩盖上市公司整体对会计计提政策的应用日趋理性化的趋势。表3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续)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资产总额2001年2002年2003年本期增加本期转回本期净提取本期增加本期转回本期净提取本期增加本期转回本期净提取100%以上2家——2家3家——2家2家3家2家10到100%38家21家18家34家14家32家42家22家35家0%到10%663家562家467家869家809家584家917家849家579家0%323家454家297家104家203家85家58家165家51家-10%到0%13家2家250家29家13家328家20家——357家-10%以下————5家————8家————15家样本均值2.06%1.05%1.05%2.36%0.94%1.42%2.75%1.64%1.1%样本标准差10.67%4.68%15.07%16.98%3.99%16.39%19.67%9.88%19.63%表4样本总体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资产总额年份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2001年0.94%0.33%0.61%2002年1.07%0.55%0.52%2003年0.97%0.62%0.35%(2)“合计减值准备提取数/总资产”,这一指标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一般来讲,资产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如果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较好,却计提了较多的减值准备,则有可能出于其他目的而调节利润;反之亦然。8如表3所示,如果以“本期增加”来衡量,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资产总额”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在2001~2003年呈上升态势,而以“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衡量的该指标在2002年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复,但2001年到2003年的总体趋势仍属上升态势。我们认为,2002年上市公司趋向于较少转回前期计提的准备(“合计减值准备本期转回数/总资产”指标样本均值为0.94%,显著低于2001年和2003年)同时多计提减值准备(“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指标样本均值为1.42%,明显高于2001年和2003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退市办法——《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在取消“PT制度”的压力下,一些资产质量不佳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清洗”,这种现象还可以从2002年净提取率为零的上市公司较2001年急剧减少,以及净提取率在10%~100%区间的上市公司骤然增加得到印证。另一个原因则是2002年证券监管进一步加强,被查处或受到稽查的公司增多,问题公司的爆发也导致了资产泡沫的集中释放。经历2002年的整体“清洗”后,2003年“合计减值准备本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