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9年3月2目录前言04-调研背景05-调研方法06-知识链接07-调研结果概要手机使用时长09-手机各类用途使用时长手机社交行为11-手机网络社交满意度13-手机线上线下社交规模14-手机使用语表情化趋势16-助人意愿与手机社交圈手机信息获取行为17-手机资讯可信度18-线上线下阅读行为手机使用心理画像20-不同手机品牌用户心相323-手机的身份象征度24-手机增加快乐程度25-手机增加掌控感程度购机行为27-手机品牌28-手机价格29-明星代言换机行为31-换机频率32-换机关注点手机APP偏好34-期待增加的APP类型35-游戏类APP36-生活类APP37-社交类APP39-休闲类APP趋势展望4调研背景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全球网民为36亿,超过了全球总人口的50%。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每个成年用户每天花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多达5.9小时。手机对于人们来说,不再只是沟通的工具,而是系统化的生活平台。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相邻的10-1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只有18.2%。20-29岁中包含了全面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经济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5后。这些95后是消费的生力军,也是时尚的“赶潮人”。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约1/4电商用户为95后;63.9%的受访95后每天使用电商平台;10%的受访95后每天都网购下单,95后在进行消费时对于网络的依赖很大。将95后与网络世界联系起来的“新手机”(智能手机)也逐渐成长起来。2010年至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每年出货量从5400万部增加到了3.57亿部。2018年2月Google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35%,仅次于新加坡(67%)和澳大利亚(37%),位居全球第三。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巨大,35%的普及率仍在低位,中国智能手机年出货量仍将大幅增长。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全能小助手”,一方面,“新手机”是“新青年”演出的舞台,95后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通过手机这一载体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新手机”的发展也正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青年”的基因,手机的软件硬件都越来越符合“新青年”的心理诉求与行为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调查将对95后的心理画像、购买手机行为、手机APP偏好进行深入描述。5调研方法结合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本研究共对2530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其中95后青年1677名。第一轮调查有930名参与者,均为95后。第二轮调查对象共约1600人,通过科学甄选后保留1323人的有效数据,其中95后747人,占比56.5%;95前576人,分为90后和非90后,90后占比17.9%。参与调查的95后中女性占54%,男性占46%。受访者中87.3%为学生,步入职场的95后占12.7%,他们多数为本科学历(54%),其次是研究生(19%)。其中学生群体为来自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地的大学生,地域分布较广,有一定代表性。调研均为在线调查。第一轮为定性调查,通过对心理学专家的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来明确调查的问题。本轮的目的是通过开放性调查了解95后在手机使用中的行为偏好,并确定下一轮定量调研的题目。只有在第一轮定性调查中有足够代表性的内容,才能入选为定量调研的题目。第二轮为定量调查,采纳上一轮调查确定的题目进行数据采集。随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目的旨在了解95后手机使用的特性,明确95后和95前在不同手机行为偏好上的差异,以及推论95后手机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6知识链接一.大五人格心理学家用“外向”、“宜人”、“尽责”、“情绪稳定”和“开放”这五个特质(也简称“大五人格”)描述人类的个性(性格)框架。外向性指的是个体是否喜欢社交、喜欢冒险和娱乐。宜人性指是个体是否喜欢跟别人合作、有同情心、有耐心。尽责性指个体是否是自律、尽职和细心。情绪稳定性指是否爱烦恼,安全感高低和自我满意度。开放性指的是富于想象、接受新事物和审美。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最重要的人格结构之一。心理学家Higgins认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self):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应该自我(oughtself):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实际自我(actualself):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在Higgins看来,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应该自我使得个体回避一些不恰当的目标。Higgins认为,当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存在差距时,人们会努力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这种努力进而导致了相应的心理偏好和行为取向。7调研结果概要关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95后日均手机使用超8小时,其中社交用时最长,接近2小时。微信好友数是通讯录人数的1.63倍,手机通讯录逐渐失宠。表情包已成手机使用语主流,使用意愿度达70%,聊天去文字化成大势所趋。手机在线信息信任度较低,仅36.9%,但95后在线阅读热情不减,手机资讯平台信息质量亟待提高。不同手机有不同的品牌文化,召集了个性不同的用户群体,其中,苹果用户外向性和宜人性最高,荣耀用户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独占鳌头,苹果和荣耀用户的开放性上不相上下。关于购买手机行为:95后使用手机品牌的前三名分别是苹果、荣耀和华为,选择荣耀和华为的95后人数与选择苹果的人数基本齐平。95后购买手机价格接近月收入的2倍,但明星代言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较低。95后平均2.2年更换一次手机,低于总体人群换机频率;“流畅性”和“外观设计”是95后购机关注的主要特征。关于手机APP偏好:8学习、时间管理和休闲娱乐类APP成为95后最想增加APP类型的Top3,“好学又好玩”是95后手机使用的特征,时间管理是关键。95后将玩游戏当作社交的方式,手机游戏重在满足社交心理功能和情感心理功能,“好玩”反而居其次。休闲APP呈“去社交化”趋势,95后的休闲是一个人做主的休闲,APP的互动功能不是重点。9手机使用时长95后每日使用手机时间为8.33小时,超95前23%调查显示,95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达8.33小时,而95前日均使用手机6.77小时,95后比95前长23%。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社交工具,而是95后全息空间的生活助手,全面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在移动社交、学习、看电影、听音乐、看视频方面95后在手机上花的时间更多;在工作方面95前花费的时间更多。统计分析发现,95后用手机进行社交的时间最长,平均每天接近2小时,比95前多出18%。95后认为使用手机能够和身边的人时刻保持联系,能够即时分享生活,也能够了解好友动态,所以他们愿意使用手机进行更多社交活动。95后平均每天用手机学习约1.5小时,比95前多出84%。进一步分析发现,95后使用手机学习最多的内容是英语,其次包括学习付费知识、了解10资讯、查阅信息等。较多95后表示使用手机学习较为方便,能够帮助他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95后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的时间接近3个小时,比95前多出48%。通过调研发现,95后乐于花费大量时间在听音乐、玩王者荣耀、泡哔哩哔哩等休闲活动上。随着通信和移动手机设备的发展,游戏和视频的目的已经从最初的娱乐放松发展出了更多的内涵,团战、弹幕和点赞更是满足95后的社交和归属的心理需要。简而言之,95后吃喝玩乐和学习生活都更加依赖手机,手机是他们的生活助手、学习老师,也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智慧大脑。11手机社交行为手机促进全方位社交:57.9%认为手机扩大的网络社交圈子让人感到开心,67.1%觉得网络社交也促使线下朋友关系更好之前,人们觉得社交圈的扩大会消耗人们的认知资源使人感到疲惫。另外,大众总认为频繁地使用手机会使朋友之间的沟通减少,从而导致朋友关系恶化。但事实上,情况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有57.9%的95后认为手机扩大的网络社交圈子让人感到开心;67.1%的95后觉得网络社交促使线下朋友关系更好。网络社交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不仅没有让95后们感到疲惫,反而让他们感到开心。主要心理原因之一是,双方通过网络联系,不用像线下交友一样,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来进行印象管理。此外,网络社交有更大的信息选择性和互动模式选择性(推送或吃瓜),一天辛苦后的畅所欲言或“信息猎奇”使95后得到宣泄与愉悦。12结束了学生时代的95后“散落”在天南地北,大家很难相聚。网络社交使他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分隔两地的好闺蜜、同窗也可以诉说“悄悄话”,网络社交的便捷促使95后线下朋友关系更好。2.18.216.127.941.157.970.078.687.593.91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0102030405060708090100开心/疲倦累积百分比5.49.626.435.044.367.179.387.593.296.41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0102030405060708090100关系好/坏累积百分比13微信好友数是通讯录人数的1.63倍!“圈子社交”取代“号码社交”热爱互联网的95后更多将联系人存储于自己的网络聊天账号中,人均微信好友约为240,是通讯录的1.63倍!以微信好友数为表征的网络社交圈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更受到95后的青睐。相比之下以手机通讯录人数为标志的“号码社交”则逐渐失宠(人均联系人不到150)。之所以呈现这种趋势有几大原因:1.微信好友增加来源更广。通讯录好友一般在有主动联系需要的情况下才会添加,而微信好友则不然,无论是否有主动联系的需要,因为其好友的双向性,即使是被添加好友,也会扩大好友数量。2.微信好友添加呈网络化趋势。手机通讯录点对点的联系导致其添加模式是一对一的添加,而以微信群为代表的一个个圈子能够迅速扩大交友面,结合微信双向性的特点,好友数量呈“指数增加”。3.微信好友网络遍布工作、生活多个方面。微信的群聊功能可以更加方便地满足工作、生活需要,逐渐多的圈子的建立也促使了好友数量的增加。因此枯燥的电话号码已不能满足青年人对社交的需求,“有事打电话”的亲密也比交际圈中的无缝陪伴逊色几分。然而,95后的社交空间还比较狭窄,微信好友数只有95前的53%,这说明95后群体仍“涉世未深”,社交的广度仍有待拓展,随着圈子的扩大,这种网络化社交趋势也将更加明显。14去文字化的手聊趋向:95后使用表情包的意愿度达70%,比95前高出10%95后的突出性格特点是情感丰富、乐于表达、有想法和创造力,因此他们在沟通中更加青睐使用表情包,生动形象地传递情感。表情包这种图示化、形象生动的聊天方式更受95后的青睐。调研显示,95后在聊天中使用表情包的意愿度为69.8%,显著高于95前的59.8%;23.3%的人在每次聊天中都会使用表情包,73.2%的人在至少一半聊天中会使用表情包。表情包的核心特征是:时而更直白时而更含蓄,传达的信息更真实更丰富。尤其是,手聊的表情包完全图式化,高度凝练社交共识,传递信息方便快捷,兼有幽默,是95后青年喜闻乐见的一种聊天元素。目前的表情包功能仍受到手机性能、技术的限制。随着5G时代的到来,情感沟通会助推表情包的开发。调查发现,不同手机品牌的用户对表情包使用意愿有所差异,小米的用户最爱使用表情包,苹果用户紧随其后,OPPO和vivo最低。15本研究表明,表情包使用意愿高的人有下述性格特点:开放性高、外向性高、情绪稳定性低、尽责性低。这说明他们更喜欢用夸张的方法表达情绪,情感丰富,也乐于表达自己,有想法和创新力,但是也比较随意化。他们是网络活宝,社交联结中的幽默因子。1695后愿意捐出月收入的10%给需要帮助的人,男性捐款是女性的两倍,交友更广者更愿“雪中送炭”95后受访者乐于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