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然,1945年生,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春城晚报高级编辑。编辑之余,为少年儿童写作散文。已出版散文、散文诗集《歌溪》、《一碗水》、《我的小马》(台湾版)、《小鸟在歌唱》、《天使的花房》等10多部。曾获中国作协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作品选入上百种选本,其中《民族小学》、《新年礼物》、《珍珠泉》、《杨梅会》等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走月亮》,作者:吴然。这本书分为“大理石的歌”、“闹春牛”、“小巷深处”、“月光的香味”四小辑。以神奇、美丽、富饶的云南的山和水、人和景为主要描述对象,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勾画出一幅幅活跃、灵动、充满纯真气息的美丽动人的乡土的篇章。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排比句的作用:不仅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更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排比句)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照亮了,照亮了。可爱的池塘飘香的果园云南第二大湖泊:洱海云南点苍山云南点苍山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都有。(设问句)把比作。用比喻。稻田银毯现在的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银毯稻田(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稻田的景象)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田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是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我”心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走着。说话与不说话地走,都美。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阿妈的手、阿妈的气息温暖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这是一条多么美的路!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我的心完全陶醉在这样如梦如幻的意境中,以至于产生了幻觉,天上人间,月亮星星与阿妈和我,已经融为一体了。美丽的山村月夜“我”和阿妈到溪边走月亮到田埂走月亮看到: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水塘抱月听到:溪水声闻到: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想到:“我”和阿妈在溪边的情景想到:种油菜、种蚕豆、找兔草、吹蒲公英、栽水稻的事看到:修补过的村道,果子挂满枝头听到:秋虫唱歌、夜鸟拍翅、鱼儿跳跃、沟水汩汩闻到:果子的香味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首先,夜晚的月亮()、月光(),走在月光下,可以看见()的小路、()的小水塘、()的稻田、()的溪岸、()的果园。另一方面,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过了()、(),看到了()、()、(),感受到了阿妈的(),这样的夜晚,美在乡情、亲情。第三,“我”看到了人们劳动的(),体会到生活的(),还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样一路走去,怎能不觉得“美”啊!1、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答:这样反复地写,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美的夜晚”?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3、如果你和爸爸或妈妈走月亮,你想去哪里走月亮,动动你的五官,说说你在走月亮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1、完成课文《走月亮》课堂摘录本,摘录好词好句。2、复习课文《走月亮》课堂笔记,背诵4、6、8自然段。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孙子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说,然后写在你的日记本上吧。“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再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