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姓名:魏青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付代国2006040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作者:魏青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吴德华业绩预告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预示作用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2007预测性信息是关于上市公司未来经营状况的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以历史成本记账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的缺陷,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对上市公司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上市公司来说,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方面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可以减少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从而限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另一方面,由于预测性信息本身在披露前存在着预期盈余管理的过程,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性信息可能是考虑到其预期盈余管理后的盈利状况,而在披露后公司管理层也可能会为了防止市场的不利预期和监管层的处罚而进行盈余管理以缩小业绩预告的误差.因此,预测性信息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密切.在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以业绩预告的形式披露,业绩预告制度也是我国关于预测性信息的基本制度.本文研究了我国现阶段业绩预告信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预示作用.以往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其所处的研究时间点都是在上市公司公布年度会计报告之后,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报告判断上市公司是否有盈余管理,类似的研究我们认为是事后的研究,因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完成,会计信息的质量本身已经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而在随后年度上市公司是否有相同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因为公司业绩的变化而难以确定.而本文是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这一预测性信息来研究上市公司在其随后的会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也即业绩预告能否提前向市场传递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将盈余管理研究的时间点提前到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前,根据这一研究,监管层和审计师等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或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选取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首先研究了披露业绩预告上市公司和未披露业绩预告上市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将上市公司分为披露业绩预告和未披露业绩预告的两组,然后控制了可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们通过回归发现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地强于未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这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由于披露业绩预告上市公司的盈利所处的特殊状况导致的.我们发现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在业绩预告当期其盈利基本都处于特殊状况,或者为亏损、扭亏为盈或者是大幅减少、大幅增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其盈余管理的动机非常强.二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防止市场出现不利的市场反应以及监管部门可能的处罚,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减少业绩预告的估计差异.虽然我们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导致了披露业绩预告上市公司较强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我们发现业绩预告的确可以向市场传递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强度的信息,并且我们发现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强.为了进一步研究业绩预告对盈余管理的预示作用,我们具体分析了业绩预告的各种不同披露类型可能对应的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的方向).我们发现披露业绩预告为首亏和续亏的上市公司有显著的向下盈余管理的趋势,这说明首亏和续亏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对其利润进行洗澡,以利于以后各年扭亏为盈;披露业绩预告为预减的上市公司有向上盈余管理的趋势,这说明预减的上市公司有提高会计利润的倾向.由于预减的业绩预告代表上市公司盈利虽然较上期大幅下降但盈利仍然是大于零的,而我们也发现预减的上市公司其会计报表公布的会计利润基本都处于微盈状态,因此,预减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向上盈余管理以保证会计利润大于零;发布业绩预告为预增的上市公司,我们发现盈余管理总体上不显著异于零.我们进一步将业绩预告为预增的上市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业绩预告较为乐观的(会计利润增长幅度低于或略高于50%),另一类是业绩预告较为谨慎的(会计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程度的高于50%).我们发现两类具有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较为乐观的一组有向上盈余管理以达到或稍微超过业绩预告值的倾向,而较为谨慎的一组有向下盈余管理的倾向,但总体上不是很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公司虽然会计利润增幅很大,但净资产收益率却不是很高,导致不存在很强的向下盈余管理的倾向;发布业绩预告为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我们发现有负的非正常应计利润,这可能说明扭亏为盈上市公司有向下盈余管理的倾向.这同以前的研究不一致,以前研究大都认为扭亏为盈上市公司会向上盈余管理.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琼斯模型对盈余管理计量的误差导致的,因为琼斯模型计量的是经常性项目的非正常应计,而我国上市公司却大量的采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我们将上市公司的线下项目全部作为非正常应计来处理,将线下项目与运用琼斯模型计算出的经常性项目的非正常应计之和作为总的非正常应计来验证我们的结论.我们发现发布业绩预告为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非正常应计仍然是显著为负的.这说明发布扭亏为盈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有向下盈余管理的倾向,这可能是由于发布扭亏为盈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确发生好转导致的.业绩预告的披露最终的目的是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虽然我们发现现阶段的业绩预告信息可以向市场传递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信息,但是披露业绩预告上市公司总体上盈余管理程度仍然较高.那么,证券监管层是否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制度安排达到减少披露业绩预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呢?我们进一步对业绩预告制度的安排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业绩预告信息应该在会计年度结束前披露还是在会计年度结束后披露,业绩预告是否应该强制披露,对业绩预告的修正次数是否应该加以限制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上的规定.我们对这三个方面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在会计年度结束前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强度明显低于在会计年度结束后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并且在会计年度结束前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强度与未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会计年度结束前披露的业绩预告对于减少盈余管理程度作用较为明显.我们也发现被强制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和自愿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监管层可以适当的增加强制披露业绩预告的范围.对于业绩预告修正的次数,我们发现虽然同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但不显著.2.期刊论文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会计研究2007,(2)本文以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基准,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1998年至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公司比例为15.87%,它们提高ROA数据0.0122;在非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公司比例则只有5.49%,它们提高ROA数据0.0009.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频率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3倍,平均盈余管理幅度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13倍;两类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因为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在年度上的分布比较稳定,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3.学位论文李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2008纵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会计问题的规范研究一直主导着会计学术研究的重心与方向。在国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已开展了二十多年,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尤其是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也日益受到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我国2006年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新的会计制度,从各方面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治理,另外也给了亏损上市公司更大的规避亏损的压力,促使其有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更多样化的手段。本文主要以亏损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盈余管理手段和策略以及夏新公司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段的,文章首先界定了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经营性亏损上市公司。接下来给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盈余管理概念,描述了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盈余管理的实现手段以及通过夏新公司的案例阐述在实务中亏损上市公司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段的。另外提出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的写作共分为五个部分,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本文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是文献回顾及评析。该部分是文章写作的基点,文章后续部分的写作都是以本部分内容为基础展开的,文章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奠定了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研究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规范性文章屈指可数,并且现有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多数亏损上市公司都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了盈余管理。本文的第二部分,亏损上市公司及盈余管理概述。主要包括亏损上市公司的界定以及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亏损上市公司的类型,并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经营性亏损的上市公司。随后,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这一概念做出的各种定义。然后,在已有的研究讨论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对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在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税收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取得既得利益的行为。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又以盈余管理的手段为主要方面。最后,介绍了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关系: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运用盈余管理来规避风险、维持企业的财务形象和控制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以此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合理把握盈余管理的度,在公认会计准则的范围内,在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适当地调节利润以实现公司的目标,防范利润操纵。本文的第三部分,盈利上市公司与亏损上市公司的比较分析。首先总体阐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结论,亏损上市公司的确对公司的业绩进行了盈余管理。接下来从监管制度以及公司治理动机角度来讨论亏损上市公司与盈余上市公司比较更有政策因素以及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本文第四部分,该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手段的总结以及夏新公司案例分析。本文分别从应计利润和线下项目两个角度,讨论了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且结合这些手段对夏新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盈余管理只是企业的一个短期行为,要彻底改善企业的业绩还需从企业的经营方面突破。本文的第五部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辩证分析及治理对策。首先,指出亏损上市公司确实采用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业绩调节。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盈余管理的辩证影响,并得出结论盈余管理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是同时存在的,主要界定盈余管理的有利与否就在于盈余管理是否适度。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其次,针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提出治理对策。本文认为,加强会计准则建设、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改进会计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素质都会改善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最后,本文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之处在于:1.对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于盈余管理的理解。2.立足于盈余管理的手段视角研究。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已基于手段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有的部分盈余管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总结。3.通过夏新公司案例分析: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与亏损上市公司一夏新公司相结合,从实务的角度来研究亏损上市公司是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