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第一节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概述第二节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三节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简要评价第一节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概述一、自我心理学的起源(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创伤范式:性创伤驱力范式:自我是一种本能,从属于性本能自我范式:自我相对,遵循着现实原则,焦虑是自我发出的一种危险到来的信号,自我防御机制(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1895-1982)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1918年起,参加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星期三讨论会1923年起,开始精神分析的医疗实践1925~1938年,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1938年,随其父从奥地利到达伦敦。1947年至1982年,一直主编《儿童精神分析研究》主要著作:《儿童精神分析技术导论》(1928)、《自我与防御机制》(1936)、《战争与儿童》(1943)、《对儿童发展的观察》(1951)等。安娜更加重视自我的作用,反对伊底对心理活动具有绝对支配作用。安娜进一步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归纳出其父亲提出的十种防御机制,又补充了她自己提出的五种防御机制。但她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否认、自我约束、对攻击者的认同、禁欲作用和利他主义机制上。安娜将精神分析法用于儿童心理治疗,提出了发展线索概念。二、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一)哈特曼(HeinzHartmann,1894-1970)出生于德国的名门望族,家世显赫。主修医学课程,还选修许多哲学和社会科学课程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主要著作:《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自我心理学文集》(1964)。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1933年,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随安娜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同年去美国波士顿开业。1936~1939年,在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精神病学系任职。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1951~1960年,任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二)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94)主要著作:《儿童与社会》(1950,1963)、《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理解与责任》(1964)、《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游戏与理由》(1977)、《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等。三、自我心理学的演变第一阶段(1886年至1897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阶段(1897年至1923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驱力和自我力比多学说。第三阶段(1923至1937年):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的伊底、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给自我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了自我的防御功能。第四阶段(1937年至1975年):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第二节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指空间的“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在既定时间内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二)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1.自我的起源自我与伊底都是从同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的禀赋——“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的。2.自主性的发展初级自主性:那些先天地独立于伊底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次级自主性:从伊底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作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机能,也就是指最初服务于伊底的防御机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结构,摆脱了冲突的领域。(三)能量的中性化一种把本能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自我在反对伊底的斗争中,将本能驱力中性化,转变成为自我服务的能量,从而脱离和控制本能的能量,实现其自主性机能和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四)自我的适应过程适应的实质: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和次级自主性作用的结果。适应的过程:人类活动使环境适应人的机能;然后又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个体对有利于生存的新环境作出选择的新的适应途径。适应的性质:进步的适应-倒退的适应。适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正常期待的环境”二、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一)自我及其同一性自我: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点:信任、独立性、自主性、勤奋等。自我同一性个体性: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以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整体性和整合感: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一致性和连续性: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一个人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社会团结性: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二)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进化的过程,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每个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所谓危机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会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5岁)4.勤奋对自卑(5~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4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第三节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简要评价一、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贡献二、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局限一、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贡献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澄清了弗洛伊德和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概念和体系的模糊思想,探讨了没有冲突领域的自我心理学规律。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对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二、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局限哈特曼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的改造并不是彻底的,从而导致了他的自我心理学体系具有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也有不足之处理论体系不够严密,隐含着个人-社会发展的二因次平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