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DDT案例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一.自然观的涵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地概念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地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3.不断概况自然科学的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所以,在人类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但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DDT”施用后的恶果,严重了破坏环境。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的恶化,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协调人与自然与关系,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1.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2.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3.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四、几点启示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案例二、巴尔的摩事件巴尔的摩(D.Baltimore,1938-)在美国科学界是一位风云人物。他曾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一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他因发现逆转录酶能将核糖核酸逆向转录为脱氧核糖核酸(RNA→DNA)而获得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81年,科学家们发现,小鼠的生殖细胞在导入外源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后,能发育成为转基因小鼠,这种转基因小鼠比对照鼠要大上2倍,被称为“超级鼠”。转基因鼠的出现为基因表达研究开拓了新的天地。正在从事抗体基因研究的巴尔的摩立即抓住了这一时机,他意识到如果将含恒定元件μ的外源基因导入小鼠的生殖细胞,小鼠内源基因的重排是否会效仿外源基因,也产生含有元件μ的基因?为了证实这一点,必须做血清学的测试鉴别,即对转基因小鼠用放射测定的方法进行鉴别。巴尔的摩决定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特丽萨·今西加里(TherezaImanishi-Kari)携手合作,再加上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了强大的研究阵容。1985年5月,今西加里进行了最为关键的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果:小鼠的内源基因确实会效仿外来的重链基因。1986年4月,巴尔的摩和今西加里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长达13页、题目为“在含重排MU重链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内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程式的改变”的实验论文,论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在论文提供的大量数据、完整的程序和事实的记录面前,人们无法怀疑这一实验结果。论文发表1个月后,在今西加里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M·欧图勒(MargotO’Toole)在仔细读了长达17页的实验记录后,发现与论文不符。论文中提到的一些关键性的实验,在实验记录中根本找不到,论文有造假嫌疑。于是她向塔夫茨大学当局(因为该校正要聘请今西加里)提出了对今西加里的指控。学校调查组的调查结论是:论文记录虽有小小的错误,但并没有造假。欧图勒不服,请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调查。国家卫生研究院虽然得出论文有造假的嫌疑,但权威的《科学》、《自然》、《细胞》等杂志都拒绝刊登批判文章。最后,官司打到了国会。1988年5月,国会调查分组委员召开了听证会。而巴尔的摩在《致同事》的公开信中声称完全没必要进行调查,他可以保证特里萨·今西加里的人品。他以为,以他在科学界的声誉和权威,可以让调查中止。他指责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调查人员费特尔、丁吉勒、斯图尔特等人,说他们毫无根据地干涉科学问题,他甚至以言语相要挟,声称这是一场“悲剧性的调查”,认为“外行是不可能评价科学的”。由于事态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他不得不刊登更正文章,但他指出,修正并不会减弱论文结论的可信度。在骗局没有完全揭开之前,巴尔的摩仍然受人尊敬,并被聘为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可怜的欧图勒受尽折磨和冷落,而且被学校解雇了。国会和联邦经济情报局的调查结果最终显示:实验的日期与今西加里的记录不一致,她是用截取日期转贴到日期记录纸带上的方法来造假,这一发现使今西加里名声扫地。直到这时,巴尔的摩才不得不承认自己为今西加里辩护的错误,撤回了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并向欧图勒公开道歉。在这个案例中,今西加里是真正的越轨者,巴尔的摩开始是被动越轨者,后来在越轨调查中成了真正的越轨者。一、科学的本质:科学还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二、科学精神的涵义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三、如何理解科学中的越轨?科学越轨行为就是指学术界的不端行为,即违反科学家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以下全是课件内容,可以参考一下)1、科学行为受默顿规范支配吗?普遍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是许多团体公开承认的规范,它们在科学中并不比在其他地方更普遍。有什么证据证明科学比其他行为更理性?对库恩来说,科学的认知规范比任何普遍的伦理规范更重要。实际上,科学教育是权威主义的,它支持特定信念,抵制怀疑。例如1950年2月人们对维里柯夫斯基“《圣经》记载的历史灾难可以用地球与木星脱落的物体之间发生碰撞导致来解释”的大量批评,基于“力学规律”的规范作用,而实际上《碰撞的世界》一书尚在印刷中。也就是说,普遍主义和有条理怀疑规范可以被废除:人们对其人而不是其书作出裁决。科学家以更高的名义违背了默顿规范:提出的主张应于既定真理一致。2、科学实践中对规范的违背无处不在——保密、特殊主义、私利性和轻信。规范的每个对立面都有积极的价值:保密让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无私利是个神话;教条使人站在别人肩膀上不用担心地基问题;3、遵守规则与违反规范同时存在,如何解释规范存在的价值?维特根斯坦:“任何规则都不能决定行动的进程,因为任何行动进程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实际上,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情境,任何科学家都可以为差不多所有行为辩护。规范并不对科学家构成约束。4、规范是一种修辞的资源。如何解释爱因斯坦晚年拒不承认量子力学的真实性?量子力学的支持者认为,晚年爱因斯坦年纪大了,变得保守了,违反无私利规范,因而可以解释20世纪一流科学天才犯错误——这假定了量子力学是正确的——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违反了行为规范,所以我们没必要对他的主张较真。量子力学的反对者则倾向认为,爱因斯坦保持了年轻时的怀疑精神。科学并非是一种刻板的实践,科学行为规范受制于灵活的解释:科学是科学家(actor)的产物,他们的行动追求各自的目标。4、科学气质精神气质(ethos)本意是指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体制的突出的特征、情操、德性或指导信念。奥地利著名的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马赫就有其鲜明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内在的、无形的,它蓄积在马赫心灵幽处,蕴藉在马赫论著深层,隐现在马赫言行背后。它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当代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从对科学家基本行为规范的概括中,总结出四种基本的规范,他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公有性和无私利性。这些基本规范大致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准则,提供了职业活动的基础。普遍性。这一规范要求在对任何科学家的成果,的评价中不应包含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国籍等等特征,这就是说,对科学成果的评价只能是成果本身的真理性、成效性、实用性等等,而不应涉及科学家本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这种普遍性是直接与科学的国际性相联系的规范。如果因为国度的不同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拒绝接受别国的科学成果,那是非理性的;‘如果竟把科学发现打上阶级属性而拒不承认其科学性,那更是愚昧和偏见。科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为证明和实现自己的普遍性而斗争。人们认识到,科学发现,无论是思维性的还是实用性的,都应该由一切能利用它的人来支配,而不能作为私人、国家或特定团体的机密长久地不见天日,这种观念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因此,普遍性不仅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规范,也是它的一个根本特征。案例三、极端的爱国精神驱使的哈伯。德国犹太科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一生从事化学研究,曾在1906年发明了氨的合成法,1908年又发明了合成氨的催化剂,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使人类摆脱了农业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