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余弦定理》说课稿南海艺术高级中学胡辉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课时安排说明参照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3.教学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发掘出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表现形式的数学美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应用方程的思想去审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三.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确定了本节课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四.教学方法1.教法分析: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推进,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2.学法分析: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五.教学过程流程师生活动学情分析与设计意图知识回顾1、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断方法是什么?2、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内容CcAbAasinsinsin,主要解决哪几类问题的三角形?3、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提出问实际问题武广高铁(武广客运专线)的路线规划要经过一座小山丘,就需要挖隧洞。挖隧洞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测量出山脚的长度。而两山脚之间的距离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那要怎样才能知道山脚的长度呢?(用PPT投影出小山丘)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出技术人员的解决办法,引起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充分调题工程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上选一适当位置A,量出A到山脚B、C的距离,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BC的张角,最后通过计算求出山脚的长度BC。若测得AB=300m、AC=400m,张角A=60则BC?(配合PPT演示)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问题技术人员是怎么得到山脚BC的长度的呢?分析问题问题化归问题转化为在ABC中已知AB=300m,AC=400m,A=60要求BC边长的的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问题探索问:这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用已学的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吗?让学生觉得已学知识已经不够用,需要新的理论依据。问题一般化更一般的,问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即:在ABC中已知AC=b,AB=c和A,求a。帮助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引导学生从相关知识入手,积极讨论,选择简洁的工具。cbaABCABcbaC解决问题定理推导在ABC中,设aBCbACcAB,,,那么cba,则cbaa,问题转化为已知:ccbb,和b与c的夹角A且cba,求a.Abccbcbbbaacbcbaaacos22)()(222即:Abccbacos2222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自主探究(1)在ABC中已知:C,和ba求c(2)在ABC中已知:bB,求和ca即学即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向量作为工具的强大作用。归纳总结在ABC中:CabbacBaccabAbccbacos2cos2cos2222222222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思考: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有何联系,余弦定理有何作用。归纳总结,观察定理特点,树立知三求一得方程思想。由类比思想,类比勾股定理发现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延续,理解数学中一般和特殊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在ABC中,已知60,400,300AmACmAB,求BC.解:根据余弦定理:AACABACABBCcos222213000060cos400300240030022故)(6.360130000mBC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得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急于想试一试定理的威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探究在ABC中,已知60,1,3Acb,求a。巩固新知,加深对余弦定理的理解。理论创新探索在ABC中已知a=5,b=7,c=8,求B。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若有同学答则顺势引出推论,若不能作答则由老师引导推出推论,然后返回解决该问题。由探索引出推论,能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定理推论abcbaCacbcaBbcacbA2cos2cos2cos222222222让学生观察推论的特征,讨论该推论有什么用。观察推论特征,再次明确知三求一的方程思想,运用推论可以解决“边,边,边”的问题。理论实践例题新编在ABC中,已知6,5,4cba:(1)、试求最大角的余弦值(2)试判断该三角形形状将一问改成两问,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1.在ABC中,已知33a,2c,150B,求b。2.在ABC中,已知21,29,20cba判断三角形形状。3.在ABC中,已知60,3,8Acb,求a用练习去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小结1.定理的证明2.定理和推论3.定理的应用通过知识回顾,使学生各自体会收获。作业1.复习2.《师说》64PP3.预习巩固知识多角度看待问题六.板书设计1.1.2余弦定理投影幕布一:定理及推论二:应用定理推导及例题七.教学理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教无定法,关键是学生能不能有所思,能不能有所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本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推理等过程建构新知识,并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设计可操作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降低了学数学的门槛,从而带动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体验发现探索的快乐,感受合作交流的愉悦。新课程的数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