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上期末汇编之课外文言文上海市黄浦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四)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朱文公受骗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②,旋觉轻安③。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④,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道人得诗径去⑥。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⑦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注释】①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谥“文”,世称朱文公。②熨:中医外治法之一,用药热敷。③旋:一会儿。④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⑤勃窣:跛行,一瘸一拐地走。⑥径:就,即。⑦亟:急忙,赶紧。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厚谢之.之____________(2)但.欲追索其诗但________8.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注意加点字的意思)(2分)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变化,从他想要追回诗作的做法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答案】7.(1).(1)他,代道人(2).(2)只,只是8.没过几天,腿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9.(1).大喜(2).叹息(3).为他人着想/有责任心【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之”,代词,代指“道人”;“但”,古今异义,“只,只是”。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作:发作;于:比。【9题详解】第一问,道士为朱文公针灸热敷,“公大喜”;没有几天,朱文公脚病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且“莫知其所往”时,“公叹息”。写出了朱文公的神态变化。第二问,“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意思是“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害其他人罢了”,表现了朱熹是一个为他人着想,有强烈的责任心的人。【点睛】译文:朱熹患有脚病,曾经有个道士给他用针灸热敷的方法,一会儿便觉得轻松安适。朱熹非常高兴,重重地感谢了他,并且送他一首诗说:“几年来我凭借着细竹棒扶着我行走,一针下去还觉得有奇特的功效。出门时放下拐杖笑得像个儿童,现在我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蹒跚而行的老头了。”道士拿到诗后就直接离开了。没有几天,脚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朱熹急忙让人寻找道士,(但这时)已经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朱熹叹气说:“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害其他人罢了。”2019学年第一学期金山区七年级期末语文试卷(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8分)八哥与蝉对话①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注释】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úyù):即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能效人言()(2)甚善()1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你能跟我一起鸣唱自己的心意吗?B.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C.为什么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D.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13.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效仿(1分)(2)好(1分)12.B(2分)13.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2分)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2分)【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能效人言:它能像人一样说话。效,效仿。(2)甚善:非常好。善,好。【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曷,怎么。若,像。鸣,鸣唱。其,自己的。意,意思。哉,语气词。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它知道蝉说的是对的,蝉批评它虽然学了人的话,但是没有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好像没说一样。故其“俯首而惭”的原因是: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2)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这个故事通过蝉批评八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话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鹦鹉学舌。【点睛】译文: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恭从会稽还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dià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物:多余的东西。11.解释文中加点词。(1)因语.恭__________(2)故.求耳______________12.“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翻译,哪一项是正确的?()A.可以把一条跟我的相比吗?B.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C.可以让我拿一条吗?D.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13.从王恭对王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答案】11.(1).告诉、对……说(2).所以,因此12.B13.节俭【解析】【11题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可以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便对王恭说。语:告诉、对……说。(2)大意:所以问你要。故:所以,因此。【12题详解】B.这句话的重点解释是:可,可以;以,把;一领,一条;及,给。故选B。【13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具体分析。王恭对王大的回答“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意思是: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王恭只有一张竹席子,送给王大后,他就只能坐草席子了。由此可以看出,王恭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点睛】译文: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大。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陶母责子陶侃为东晋之大将军,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陶公时少,为鱼梁吏。尝以坩①鲊②饷③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注释]①坩:盛物的陶器。②蚱:腌制的鱼类食品,如腌鱼。③饷:赠送。8.解释加点字(1)世人重.之:_________(2)反书.责侃:_________9.翻译句子。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陶母为何拒收陶侃送给她的一罐腌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在你眼里,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1)敬重、尊重(2)写信9.对国家来说,他是栋梁;对老百姓来说,他如同父母。10.因为这腌鱼是公家的东西,陶母觉得,儿子拿公家的东西孝敬他,不但对她没有益处,发而增加她的忧心。11.陶母是一个深明大义、不贪便宜、教子有方的人。【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世人重之”翻译为“世间的人(都很)敬重他”,“重”意思是“敬重”。“反书责侃”翻译为“回信责备陶侃”,“书”意思是“写信”。【9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句中“于”意思是“对于”,“若”意思是“好像”。据此翻译即可。【10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通过疏通文意,我们知道了,陶母面对儿子送来的腌鱼,不仅没有收下,还给儿子写信责备“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你做为官吏,把公家的物品拿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担忧”,看来母亲是因为儿子拿公家的东西来孝敬自己,所以才不收。【11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从文中对陶侃的描写“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侧面表现了陶母教子有方,从“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一句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陶母的深明大义,正直明事理。据此理解作答。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对于国家来说,(陶侃)是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对于百姓来说,(陶侃)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爱护百姓),世间的人(都很)敬重他。陶公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他)曾经把一陶罐腌鱼赠送给母亲。母亲(把干鱼)封好交还给仆从,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做为官吏,把公家的物品拿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担忧。”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测试卷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注释】衒(xuàn)卖:边喊边卖。俎(zǔ)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