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研究姓名:岳春苗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程隆云20070601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研究作者:岳春苗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赵冬梅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2009股权激励制度是建立在对经营者的评价体系之上,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是股权激励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我国股权激励起步较晚,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才标志着我国股权激励真正迈入实施阶段。从有关规章制度的颁布,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推出,再到股权激励的具体实施,经营者绩效评价始终成为各方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股权激励中经营者绩效考核不严、考核指标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首先综述了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实施和研究现状,从组织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出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股权激励的特点,针对现行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从企业业绩和个人绩效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营者绩效综合模糊评价模型。最后,以某企业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考评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说明该方法的具体评价步骤以及其可行性。论文取得的主要进步如下:(1)从系统理论角度出发,借鉴平衡记分卡的思路,以企业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了动态指标(同比指标)与静态指标(当期指标)、成长规模指标与成长质量指标相结合的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传统股权激励方案中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经营者绩效情况的问题,这对今后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借鉴。(2)将模糊综合评价引入股权激励的业绩评价。改变了在股权激励中,只看重定量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者个人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企业的影响,使得评价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同时也实现了定性与定量指标的有机结合。(3)将公司近3年平均业绩水平和同行业平均业绩作为阀值引入到业绩评价模型中。运用公司近3年平均业绩水平和同行业平均业绩水平,既实现了同企业自身的纵向比较,也实现了与行业的横向比较,过滤掉一些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对经营者绩效的影响。而把这些财务业绩指标设计为阀值,也继承了现行股权激股权激励制度是建立在对经营者的评价体系之上,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是股权激励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我国股权激励起步较晚,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才标志着我国股权激励真正迈入实施阶段。从有关规章制度的颁布,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推出,再到股权激励的具体实施,经营者绩效评价始终成为各方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股权激励中经营者绩效考核不严、考核指标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首先综述了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实施和研究现状,从组织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出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股权激励的特点,针对现行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从企业业绩和个人绩效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营者绩效综合模糊评价模型。最后,以某企业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考评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说明该方法的具体评价步骤以及其可行性。论文取得的主要进步如下:(1)从系统理论角度出发,借鉴平衡记分卡的思路,以企业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了动态指标(同比指标)与静态指标(当期指标)、成长规模指标与成长质量指标相结合的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传统股权激励方案中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经营者绩效情况的问题,这对今后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借鉴。(2)将模糊综合评价引入股权激励的业绩评价。改变了在股权激励中,只看重定量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者个人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企业的影响,使得评价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同时也实现了定性与定量指标的有机结合。(3)将公司近3年平均业绩水平和同行业平均业绩作为阀值引入到业绩评价模型中。运用公司近3年平均业绩水平和同行业平均业绩水平,既实现了同企业自身的纵向比较,也实现了与行业的横向比较,过滤掉一些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对经营者绩效的影响。而把这些财务业绩指标设计为阀值,也继承了现行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上的一些优点。2.期刊论文蒲晓辉.PuXiaohui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价值工程2010,29(13)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的假设,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但其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比较微弱.3.学位论文朱海明公司治理中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功效研究2008论文在对公司治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对公司治理经典文献进行回顾梳理之外,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是论文的理论研究部分,在此部分中,论文以美国为例,分析了市场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也即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总结了美国模式的结构特征、制度特征和机制特征,分析了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依据、交易方式、激励原理、实施类型、技术要素等方面对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股票期权计划的公司治理功效及其局限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美国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的分析,总结归纳其对中国的公司治理构建的借鉴意义或启示:首先,加快完善外部控制权市场的步伐。应通过对关于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关于杠杆收购和要约收购的操作规程与监管制度,不断强化与提高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其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激励机制。股票期权计划一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薪酬方式和激励工具,它对于稳定企业骨干队伍、激励经理人着眼企业的长期绩效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着诸多的适用条件与内能在的局限性。因此,公司治理中,以股票期权计划为代表的长期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国家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公司治理模式和企业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灵活采用适用于本公司特点的激励方案。第三,注重内部控制机制与外部控制权市场的互动。内外这两种控制机制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使企业处在正确的轨道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二个方面是论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此部分中,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治理功效这一研究主题,将控制权市场和股票期权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范畴结合起来,展开系统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实证分析着重于控制权转移前后和实施股票期权前后上市公司的绩效变化,并注重从国内外最新控制权及激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绩效变化的原因,揭示出中国上市公司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及其治理功效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论文以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考察控制权转移前后五年内样本公司综合绩效的变化,并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1)在原有的股权分置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发育迟缓,且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形成对公司高管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抑制了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2)股份全流通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可能性,控制权市场外在的潜在威胁力量将得到加强,为了应对被收购接管的风险,控股股东有动力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3)本文的实证检验表明,目前我国控制权市场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作用整体上还十分微弱。通过对上市公司持续性综合业绩的分析,发现控制权转移后一年的绩效上升仅仅是因为控股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形成利润操纵而形成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虽然也有小幅提升,但持续性较差,不能代表上市公司长远利润来源。在发生控制权变更事件后,新的大股东为了实现自己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又沿用原来大股东的模式,通过人事委派或者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高管人员兼任实现自己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即通过增发新股、配股或者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募集来的资金转移到自己手中,以弥补其在重组中的投入,究其根源还是在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尚未发挥实质性作用。论文以2006年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考察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前后三年内样本上市公司综合绩效的变化,并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功效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是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之后盈利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说明随着市场的完善、相关法律的健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股权激励的时机已逐步成熟,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股权激励效应已逐渐发挥出来。(2)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发生了显著正向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以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等指标并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即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主营业务竞争力、偿债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并没有随着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改善。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以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为主线,将以控制权市场为核心的外部约束机制和以股票期权制度为核心的内部激励机制联结起来,初步建立了一个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分析框架,从理论范式上把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统一起来,对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2、以最新的财务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公司治理效率进行长时间窗内的实证分析,考察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中国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的效率变化情况,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分析了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治理效率变化的原因。3、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与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全流通背景下建立健全中国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议及对策。4.学位论文彭熠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分析2006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当前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我国市场化农业和资本市场发展、融合的必然结果,也体现农业与证券市场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农业上市公司的诞生与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益,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与我国当前转型经济背景及历史因素相联系的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已经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下滑、经营风险加大,并严重影响到农业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集中反映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因此,客观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深入分析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质性因素,对于把握农业上市公司发展趋势,寻找改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合理方略,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展开研究的。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因子分析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将诸因子绩效得分及综合绩效得分作为评价结果,以财务分析、案例分析、回归分析、均值分析、相关分析等手段,对在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非农化经营、财税补贴政策、股权结构、企业家激励、资本运营及资本结构等一系列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面加以研究,即:目前我国农业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对非农化经营因素的研究中加以探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及企业管理层面诸因素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综合上述分析提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