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脑血管疾病CerebralVascularDisease(CVD)概述•脑血管疾病:由于各种脑部血管病变所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发病率高:120-180/10万致残率高:75%死亡率高:100万/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3%•脑的血流量:占全身血流量15-20%。(800-1000ml/min,1/5流入椎基底动脉,4/5流入颈内动脉)•脑的氧糖耗量:占全身的20-25%,且几乎无氧及糖储备。大脑血管结构特点脑动脉: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没有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避免因血管波动影响脑功能脑静脉:腔大壁薄弹性差;无静脉瓣;大多不与动脉伴行静脉窦,静脉血及脑脊液经此血流缓慢脑血管特点: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不易推动和排出随血液来的栓子,故易患脑栓塞因脑动脉壁较薄,没有弹力膜,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容易致脑出血脑部由两套动脉血液供应:1、颈内动脉系统(两条颈内动脉)2.椎-基底动脉系统(两条椎动脉)。颈内动脉分出:1、眼动脉2、前交通动脉3、后交通动脉4、脉络膜前动脉5、大脑前动脉6、大脑中动脉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颞、顶叶及基底节区血液。两侧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成基底动脉,依次为:1、小脑后下动脉2、小脑前下动脉3、脑桥支4、内听动脉5、小脑上动脉6.大脑后动脉供应枕叶(大脑半球后2/5部分)、小脑及脑干。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由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由后交通动脉连接,构成脑底动脉环。脑部解剖及功能分区•一、大脑:•1、由二个半球组成,分额、顶、颞、枕、岛叶。表面灰质,下为白质。•2、内嚢是白质,分前肢、膝部、后肢。三偏征:对侧偏瘫(损害皮质脊髓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损害感觉传导纤维)、对侧同向偏盲(损害视放射)。3、大脑半球几个重要中枢(见下图)运动中枢:额中央前回,支配对侧随意运动。感觉中枢:顶叶中央后回,支配对侧深浅感觉。言语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在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损害时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言语中枢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时为感觉性失语。听觉中枢:在两侧颞横回。视觉中枢:在枕叶距状裂,损害时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视幻觉。二、小脑由二个半球和蚓部组成,保持平衡和共济运动的机能。半球损害——肢体性共济失调蚓部损害——躯干性共济失调三、脑干1、分中脑、桥脑、延髓,发出3——12对颅神经。2、一侧脑干损害出现交叉性瘫痪。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促发因素1、血液动力学因素:血压过高或过低:如高血压、低血压、血压的急骤波动。血容量的改变:血容量不足或血液浓缩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可诱发脑梗死。2、血液成分改变:如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危险因素•可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IA或脑卒中病史其他: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酗酒、吸烟、抗凝治疗、脑动脉炎等•不可干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脑血管病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急性脑血管的分类缺血性: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出血性:1、脑出血2、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TIA概述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发作持10-15分钟至1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TIA患病率为180/10万。TIA病因和发病机制微栓子学说脑血管的狭窄、痉挛或受压血液动力学因素血液成分改变TIA临床表现TIA基本临床特征发作性短暂性,症状24小时内完全缓解;可逆性,症状可完全恢复,一般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反复性,每次发作出现的局灶症状符合一定的血管供应区年龄多在50岁以上TIA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感觉障碍.眼动脉缺血:短暂的单眼失明优势半球缺血:可有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以眩晕为常见症状一般不伴耳鸣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一侧脑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治疗病因治疗:应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的因素,如大量呕吐、腹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诱发脑血栓。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吡啶抗凝药物:肝素钙通道阻滞剂:中药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概述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在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占60-90%。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CT概念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狭窄或闭塞,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该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梗塞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常与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称血栓-栓塞其次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脑动脉炎、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等发病机制血栓形成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白色血栓TXA2、5-HT、PAF红色血栓管腔狭窄、闭塞血流缓慢、停止发病机制脑梗死形成机制脑血流障碍脑血流降至20ml/(100g脑组织*min)时,脑细胞电活动停止。脑血流降至10ml/(100g脑组织*min)时,神经细胞膜功能完全衰竭脑血流完全阻断5-10min,神经细胞膜则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极短时间内恢复血流。发病机制好发部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病人起病:较缓,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1-3天达高峰先兆:部分病人在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头痛、头晕等)约25%人有TIA发作史多数病人无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病灶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认等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呕吐、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临床表现(分型)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1-3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2、完全型:起病6小时症状即达到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至出现昏迷,多见于血栓-栓塞。3、进展型: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小时至数日。4、缓慢进展型:症状在2周以后仍逐渐发展,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脑脊液CT和MRI脑CT扫描:在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可在数小时内检出脑梗死病灶。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脑血栓形成诊断要点年龄、病史发病情况: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起病症状、体征CT、脑血管造影等治疗要点急性期治疗溶栓、调压、防水肿抗凝、扩管、高压氧脑保护、中医治疗康复期治疗防止脑部血流量减少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监测血压,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病前水平治疗要点一、防止血栓进展及溶栓治疗1、溶栓rt-PA尿激酶链激酶6小时内2、调整血压3、防止脑水肿甘露醇、利尿剂、激素、白蛋白、甘油盐水4、抗凝肝素5、扩血管(发病2-4周)6、高压氧7、脑保护8、中药治疗扩张血管急性期不宜使用血管扩张剂原因:1)引起颅内盗血2)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3)易导致出血性梗塞4)使血压下降故应在超早期及恢复期或症状轻微、病灶较小时使用保护脑组织1.抗自由基:V-E、V-C、甘露醇、激素等2.改善脑代谢: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脑活素、高压氧、能量合剂3.钙离子拮抗剂:西比灵、尼莫地平等4.亚低温5.胰岛素维持血糖正常低限水平治疗要点恢复期治疗目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措施:功能锻炼、理疗、体疗、针灸等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概述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起病急,在活动中起病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发展到高峰,为脑血管疾病中起病最快的一种栓子来源: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病理与病理生理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尤其是左侧大脑中动脉,病理上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病理生理栓子突然堵塞动脉,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供血区急性缺血,同时常伴有血管痉挛,故起病时脑缺血范围较广,症状较严重,当痉挛缓解,栓子碎裂、溶解,侧支循环建立时,症状可有所缓解。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是血管病中最快的多属完全性中风,栓塞部位继发血栓时病情可逐渐进展可有头痛、局灶性癫痫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易发生梗塞后出血辅助检查头部CT有低密度病灶,低密度区中有高密度影提示为出血性梗塞腰穿可正常,有脑水肿时颅压可升高,出血性梗塞可有红细胞心电图可见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脑血管造影治疗及预后治疗:脑部病变的治疗引起栓塞的原发病的治疗脂肪栓塞感染性栓子气体栓塞预后:死亡率为5-15%,存活者50-60%可复发。预防:防治各种原发病。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概述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脑出血的患病率为112/10万,年发病率为81/10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死亡的主要原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病因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其他:脑动脉炎、血液病等高血压脑微动脉瘤脑小动脉痉挛破裂、出血远端脑组织缺氧坏死出血、水肿易出血因素脑动脉管壁薄弱大脑中动脉分支呈直角易形成微动脉瘤发病机制A:皮层出血B:基底节区出血,为最常见高血压的出血部位C:基底动脉环出血D:脑干出血,患者常常来不及抢救,就死亡了E:小脑出血,需要及时手术,否则危及生命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史多在活动状态下急性发病,迅速进展有明显的全脑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血压明显增高有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可有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双眼“凝视病灶”侧三偏: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出血灶在优势半球,可伴有失语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出血):最常见背侧丘脑豆尾间投射纤维从中穿大小符号分三部前肢后肢由膝连皮质脊髓丘辐射内囊后肢上下穿出血缺血伤内囊感觉丧失对侧瘫临床表现占脑出血20%向外压迫内囊---三偏症状向内破入脑室---高热、昏迷、瞳孔改变向下扩展---损伤丘脑下部和脑干,出现高热、上消化道出血,最后继发脑干功能衰竭而死亡。丘脑出血(内囊内侧型出血)临床表现小量出血:交叉性瘫痪凝视瘫肢大量出血常破入第四脑室针尖样瞳孔中枢高热中枢呼吸障碍昏迷死亡脑桥出血临床表现枕部剧烈头痛眩晕频繁呕吐平衡障碍无肢体瘫痪小脑出血临床表现轻型:头痛,呕吐,项强,Kernig征(+),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型:全部脑室均被血液充满发病即深度昏迷呕吐,瞳孔极度缩小两眼分离斜视或眼球浮动四肢弛缓性瘫,去脑强直呼吸深,鼾声明显,体温明显升高面部充血多汗预后严重,多迅速死亡脑室出血占脑出血的3%~5%临床表现占脑出血10%常见头疼或癫痫症状与出血部位有关严重可有意识障碍或脑疝皮层下出血辅助检查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血糖、肾功等头部CT:发病后立即出现高密度影,并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临近水肿带、有否移位及破入脑室腰穿:慎重进行,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血管造影:寻找出血原因诊断要点病史+急性起病+症状+脑CT治疗急性期治疗原则: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防止并发症适合手术的手术治疗恢复期治疗:促进神经机能恢复治疗1.就地治疗,安静卧床,尽量保持平稳。2.脱水治疗20%甘露醇,白蛋白,速尿,甘油果糖,甘油盐水等3.调控血压:收缩压>200mmHg或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