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类型:基础课程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年级:三年级总课时安排:53课时设计者:薛彦丹课程背景本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2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3数学美的意识。三年级下册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学习困难点比较多。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为四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目标(一)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二)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三)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四)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五)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七)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4作用。(八)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九)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十一)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课程内容及进度安排主要内容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课程进度大致安排(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统计(4课时)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2.平均数………………………………………2课时左右(四)年、月、日(5课时)5制作年历………………………………………………1课时(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六)面积(7课时)(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2.学案:根据学校特色和学情编制科学有效的导学案。3.网络:合理利用电子白板班班通。4.练习:每节课后的课堂练习、习题及通过教师整合的达标检测题。5.纠错本:学生根据自己的错题情况自编。(二)实施手段1.学案教学:通过导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学方法:(1)计算教学内容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6(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①.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②.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③.增加自主探索、设计与制作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3.学习方法:(1)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3)“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课程评价:1.过程性评价(满分100分)(1)课堂学习态度①预习情况(课前准备)(10分)②课堂学习状态(参与/回答/讨论/合作)(20分)③课后作业(是否上交/独立完成/错题纠正)(50分)(2)综合实践7①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15分)②参与课外数学兴趣小组。(5分)2.结果性评价(满分100分)(1)学校统一组织的每月月考成绩总计占结果成绩的10%。(2)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10%。(3)由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80%.学期总成绩=过程性评价×20%+结果性评价×80%3.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其评定结果为:优秀(总成绩在85分以上)良好(总成绩在80分以上)合格(总成绩在60分以上)需努力(不满60分)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一)利用主体的认知结构单一。1.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实习期间很少接触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认为仅有教师才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者,是利用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时,要注意师生互为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发的学习环境,把自己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自主利用语文资源学习的意识。2.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多级多元化培训,提高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技能,不断改革和创新,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8“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心理医生、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比如: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来当老师,同学之间相互探究,让学生门自己搜集信息。组织语言,使学生对该内容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二)利用对象的局限性。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学校和教师才、长期完全按照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把教科书、教具和相关辅助资料此类显性课程资源作为仅要的教学资源,局限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忽视伴随其间的潜课程。教师局限于课本中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教学方式再次成为难题,课程资源利用对象范围十分狭小。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其他潜课程资源的作用在日益扩大。为了改变资源利用对象的单一现象,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将显课程和潜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合理建构和优化配置,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这样,既摆脱了传统空洞的讲说模式,又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思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三)利用方法不当。在某些落后的地区,有些老师不顾文化风俗的差异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性,对课程资源生搬硬套,利用率不高,一概而论,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教育条件极度落后,同时又潜藏着极度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同时又在等待和寻求外在帮助与扶持。面对诸多矛盾,挖掘自身潜藏优势,开发和整合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因此,在没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校内外资源,提高利用率。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正确鉴别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管理管9理库,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利用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价值。学校也可以建议自己的网站,并搜集一些网站和其他学习资源放在自己的网页上。(四)利用依据的片面性。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以课程目标为最终目标,盲目跟从教育教学指标做事,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智力、能力、技能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概灌输死知识、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了解儿童和特定受教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指导实践,摆脱落后的课程目标任务的束缚。除了课本知识,学生能在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下求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