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课型区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初中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化学科李南萍几个问题的思考“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化学教学中的“渔”是什么?如果学生将来从事与化学无关行业,今天的化学学习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什么是可以复制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几个概念的界定教学论的分类: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心理学、实证研究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哲学理念、教学经验知识与技能:能力:广义能力:作为学习结果的能力狭义能力:仅指技能智慧技能广义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狭义的技能)认知策略P.L.史密斯T.J.雷根著皮连生著什么是教学目标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大类)智慧技能辨别→概念→规则(程序和原理)→高级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通用认知策略(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策略)学科认知策略(化学核心观念)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为了教学而分类,不同类型的知识其学习的条件不同,教学的策略也不同。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为了评价而分类,有利于判断某个知识点的评价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物知识,属于言语信息——智慧技能(概念、规则和原理)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智慧技能(问题解决)——动作技能、智慧技能(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教学策略——一般认知策略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化学认知策略——教学策略、元认知(一般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对化学的情感——世界观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社会的情感、社会责任感——对自然的情感、社会责任感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对科学的态度——对国家的情感义务教育化学课标(2011版)的主要变化前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P1)义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基本观念。(P1)教材编写建议: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教材在编选概念原理知识内容时,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教材内容中,通过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形成(P51)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涵义知识与技能:智慧技能、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策略)一般逻辑方法(认识策略)化学学科研究方法(化学认知策略)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元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化学、爱学化学尊重科学敬畏生命化学认知策略举例化学学科思想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宏观——微观——符号(图像)三重表征的思想化学学科研究思路与方法实验条件控制的思路与方法实验现象观察的方法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混合物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化学核心观念中学化学目标体系结构中学化学学习结果中学化学学习过程化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慧技能)高级技能(认知策略)化学事实(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实验动作技能概念规则(程序和原理)化学核心观念化学问题解决化学语言(专业术语、专业符号)微粒观分类观元素观变化观实验观计量观广州市化学各模块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化学学科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高中必修1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高中必修2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高中选修4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高中选修5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宋心琦教授:“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学生正确的,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化学基本观念体系知识类的基本观念方法类的基本观念情意类的基本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计量分类化学价值观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和方法计量标准的确定决定于计量需要元素观(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的组成是固定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固定)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是不变的(原子守恒、质量守恒)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是描述物质组成的语言物质的组成决定其性质分类观同类物质性质相似分类的标准决定了同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是常用的分类标准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可分为酸、碱、盐等根据物质核心元素的化合价分类,可分为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等可以用类别的性质预测未知同类物质的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段对比实验:1、向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2、向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分析1:酸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分析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我们知道结构和组成决定物质性质,说明稀盐酸和稀硫酸在组成上一定有相似的地方。HClH2SO4变化观(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的本质是微粒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的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变化过程中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物质的变化是有方向的,方向由能量和混乱度共同决定。物质的变化是有限度的,限度与外界条件有关。物质的变化是有快慢的,快慢由物质的本性决定,又与外界条件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描述物质变化的语言物质微粒观微粒构成观微粒间隙观微粒运动观微粒作用观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微观粒子聚集成宏观物质,且这种作用有强弱之分,存在空间取向。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强相互作用取代弱相互作用分子和原子教学片段对比实验:取少量白糖,研磨成粉;将糖粉加入水中,观察糖粉溶解,分析3:糖粉到哪里去了?糖这种物质是否还存在?有什么证据说明糖这种物质还存在?分析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实验:品红固体在水中扩散(或碘在苯中扩散)分析:2:红色物质是什么?为什么红色物质不会保持直线型?分析1: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观察指导1:观察品红扩散的现象。观察指导2:观察品红颗粒投入水中不同阶段的现象:降落过程、降落到烧杯底部、降落到烧杯底部后实验方法实证研究的思想实验观察与描述的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测定的方法《燃烧的条件》教学片段比较实验:教材P128实验7—1分析1: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分析2:上述实验中哪些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哪些现象说明燃烧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化学计量的方法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有质量的物质的变化是以一定的微粒数之比进行的不同的数量级,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标准原子的质量很小,以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即一个质子的质量为1物质所含的微粒数很多,以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标准,即6.02×1023个为1mol物质的量是跨越宏观和微观的计量物理量《广州市义务教学化学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目的:将课程标准具体化,尤其是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显性化。规范评价适当引导教学《广州市义务教育化学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策略将教学策略(即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隐含在具体目标的描述中,同时通过评价说明栏目提供教学建议。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化学认知策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核心观念)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化在知识目标中尽量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在技能目标中尽量体现技能背后的原理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表述举例能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一单元章课题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有关实验事实、生活常识进行比较、归纳,体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一单元章过程与方法)通过模型化的方式用微粒的观点去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第三单元章过程与方法)评价标准中的评价说明叙述举例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氧化汞、汞、硅等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评价说明:暂时不宜单独考查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建议从本课题开始渗透元素符号(或原子符号,代表原子)书写,但不作为考查内容。评价标准中的评价说明叙述举例第四单元课题3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判断单质和化合物。评价说明:关于纯净物和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的教学,由于学生此时还缺乏物质组成情况的知识,所以应尽量提供大量物质组成的事实,再根据概念进行分类,当学生建立起相关概念后,再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物质的组成。评价标准中的评价说明叙述举例第四单元课题4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书写化学式,能描述化学式的意义。评价说明:化学式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描述物质组成的语言,因此教学中必需提供大量物质组成的事实,再告诉学生化学家是如何简洁地表述这些组成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式这种语言的使用规范,最后再讨论化学式的各种意义。评价标准中的评价说明叙述举例第五单元课题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变化的语言。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即质的关系)、各物质间量的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现象等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评价说明: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初期,应尽可能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在反应事实与化学方程式间建立联系。评价标准中的评价说明叙述举例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酸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和酸根离子,因此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2)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盐;(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盐。评价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必需归纳到同类物质的性质,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类别之间的反应的知识框架。关于酸、碱通性的教学应建立在对大量反应事实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例如酸的通性,可先通过实验展示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分析反应物、产物的元素组成特点,直接告诉学生酸之所以具有这些化学性质是由于含有H+。《评价标准》对化学认知策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挖掘举例通过对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分析,初步学习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

1 / 1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