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分报告一:2010-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张立群内容提要2010-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中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发展阶段正确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对把握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判断经济发展阶段有的依据人均收入水平,有的依据工业化程度,还有的将经济现代化划分为准备、起飞、成熟等三个大的阶段。我们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主线,从这个角度刻画和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比较深刻,也比较易于理解。做出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阶段判断的主要根据是:第一,中国已具备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变化。1952-2009年的57年中,中国经济总量保持了年均8.09%的增长,2010年,按照GDP初步统计数据和当年汇率,中国人均GDP达到44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第二,中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阶段通过计划机制集中配置资源的方式,中国较快建立了工业化、城市化的物质技术基础,迈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关键步伐。在此基础上,改革开放成功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十几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生产与消费关系呈现合理调整与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分布和组合方式不断2优化调整;内核经济和外围经济在体制改革中不断交流与融合(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有和城市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农村经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经历了生产与消费关系调整过程后,中国经济已进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过程,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全面加快。第三,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中国产业结构、制造业实力以及出口结构来看,可以认为中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1。主要根据是:第一,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加的前提下,第一产业和农业的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在人口总量增加3亿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为2007年的40.8%。第三,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能力比较强大。第四,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在出口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在出口商品构成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经济结构的变动,呈现出由满足基本需求为主转向逐步适应消费升级和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这是工业化加速阶段的新特征。第四,中国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大体上都经历了准备、起飞和成熟等三个阶段。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已经完成了准备阶段,进入了经济起飞阶段。世界银行的钱纳里等人对各国工业化特点的分析表明,在经济起飞阶段,一般积累了较多的支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条件,包括消费结构变化、中间需求变化支持国内需求增长加快;资金和劳动力供给增加;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产业结构变动和资金、劳动力在产业间活跃重组;具备了支持供给持续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了支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制度及社会环境;具备1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为人均GDP1200~2400美元,中期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4800~9000美元;按此法我国还未进入工业化中期。若按购买力平价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为人均GDP3010~5350美元,中期5350~8590美元,高级阶段8590~11530美元;按此法我国也还在工业化初期。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经济结构上与钱纳里标准也有较大偏差。这种标准显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应当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衡量标准,不能拘泥于钱纳里划分的工业化阶段。3稳定开放的国际环境,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推动外贸结构变化,促进比较优势转变,等等。以斯密(1776)、杨格(1928)和杨小凯(2001)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认为,一旦经济增长进入起飞阶段,市场大小和分工演进之间就会相互作用形成报酬递增效应,在这一效应的内在驱动下,经济起飞一旦开始,便会一直持续到经济增长的潜力耗尽为止2。二、中国具备持续较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第一,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消费结构将持续较快升级,昀终消费需求持续较快扩大。在收入持续增长的支持下,家庭轿车的普及活动将继续较快推进,城市住房需求将持续较快扩大。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还将持续增加其他各类市场消费需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民的三倍)。随着产业间关联度的提高,中间需求将较快扩大。第二,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条件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居民储蓄率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企业资金和财政资金也将保持较快增长;中国经济的高成长性会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第三,有比较充裕的劳动力条件未来几十年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仍然保持增长状态。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41亿人和14亿人;2030年人口总量将达14.5亿人左右。2010-2030年期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保持庞大规模。预计2015-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人,以后到2030年都将维持在10亿人左右。第四,有一定的技术保障在全面加入国际分工的形势下,可以借鉴使用当代世界主要的生2内生经济增长的主流理论则将这种报酬递增效应归根于规模经济,这种理论正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4产技术,特别是可以应用与新经济有关的昀新技术,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昀新技术。随着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等自主创新活动会提供越来越多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三、未来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第一,资源环境形势十分严峻长期以来,中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很高的资源环境代价,土地、淡水、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工业化与城市化全面加快的形势,使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任务未取得重大突破前,资源环境状况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大体呈现相互消长的关系。资源环境问题是中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之一。第二,体制机制弊端还较为突出主要是政府直接干预资源配置的现象仍然过多,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金融体制不健全,要素和资源价格体系不合理,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越是触动深层次利益矛盾,改革难度可能越大;原有的体制缺陷克服了,还可能出现新的体制矛盾,产生新的摩擦和一定程度的混乱。体制机制弊端是中长期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发展的突出隐患。第三,缺少核心技术优势,综合竞争力还不高中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成本和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还主要依靠低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和中高级人才占比较低。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下,能否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未来经济社5会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之一。第四,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属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人口基数很大的情况下,出现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新矛盾,“未富先老”。人口年龄结构在20年中从成年型迅速过渡到老年型,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社会提前来临,劳动力过剩和养老负担加重,加之国家财力不足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可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是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比任何其他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都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开始进入经济加快起飞阶段的;也是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比任何其他实现经济起飞国家都更为复杂的条件下进入经济加快起飞阶段的。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应对挑战,接受考验,因势利导,化解矛盾。四、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将大体经历两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2020年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蓄积了巨大的结构变化能量,包括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贸易结构、区域结构等多个方面。结构变化将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加速,大规模的城市“硬件”建设带动工业制造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在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产业和城市地域空间布局、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将面对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是全面加快现代化进程昀为关键的时期。如果发展比较顺利,到2020年将基本完成工业化,根据李善同、何建武的模型测算,这一时期GDP年均增长率预计在7.5%左右,2020年人均GDP达到7358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按第一、二、三次产业排列,下同)为:5.7%、47.1%、47.2%,工业在GDP中6的比重平稳下降;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大体为:28.9%、28.9%、42.2%;城市化率达到56.5%。第二,到2030年前,处于工业化稳步推进,城市化继续较快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在2020年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已基本确立,各方面结构变化昀为剧烈的时期基本结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有所降低,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城市软环境(管理与服务等)加快发展等将成为昀突出的亮点。根据李善同、何建武的模型测算,预计GDP年均增长7%左右,到2030年,人均GDP达到13217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按第一、二、三次产业排列,下同)为:3.5%、45.6%、50.9%;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0.6%、31%、48.4%;城市化率达到64%左右。72010-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变化。1952-2009年,在56年中,中国GDP保持了年均8.09%的增长(剔除了价格因素,其中1952-1977年年均增长6.15%;1978-2009年年均增长9.9%),人均GDP年均增长6.2%(其中1953-1977年年均增长3.8%,1978-2009年年均增长8.74%),2010年,按照当年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4000美元。在半个多世纪时间中取得如此伟大的发展成就,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国力虚弱的状况,改革开放之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严峻局面,已经根本改观。一个国力日益强盛、经济体制趋于健全、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而又保持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正在世界的东方稳步崛起。在特殊国情、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模式,我将其称为“内核辐射型”经济发展模式3。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内核建设,也大体完成了由“内核建设”转入“辐射发展”的转换过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正在进入一个比较全面和持久地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取得巨大成就。按增加值计算,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7.64%提高到42%(1952-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88%提高到48.6%,第一产业的比重由50.5%降低到11.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3%提高到46.6%(1953-2009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面向未来,中国具有3“内核辐射型”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和“辐射发展”两个时期。“内核建设”是指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集中配置资源,在较小范围建立工业化和城市化内核;“辐射发展”是指我国经济在转向市场经济以后,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使内核经济对外围经济发生一波又一波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全面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模式。8较好的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条件,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等重大挑战。综合分析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和国际经验,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呈现二战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的那种“赶超型”发展4,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三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