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业“批发”旗下公司上市21世纪经济报道与华润争做中国摩根上海实业“批发”旗下公司上市□本报记者熊毅上海报道“这算不上是一个漂亮的赌注。”浦东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资者赖先生曾在今年10月份,在大盘“月黑风高”的时候,与一位老朋友打了一个赌,他做TCL,朋友做浦东不锈,预计在11月底结账,看谁收益较高。他的理由很简单,尽管两只股票都有机会,但他认为浦东不锈的流通盘很大,而TCL流通盘较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上升空间最大的股票没有任何理由不是TCL。而今,TCL从浦东不锈制造底部时的价位——13元左右,艰难上升到15.6元附近,涨幅勉强达到20%。而浦东不锈从价位近8元的底位向上攀升,至今,10.5元左右的价位,已经在不经意中,有了30%多的涨幅。“绝对想不到上海实业的影响力这么大,1.5亿的流通盘被轻易地拉出漂亮的上升图形。”赖先生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低估了上海实业的影响力。大手笔重组尽管近期香港媒体报道,有上实集团高层管理人员透露,将向浦东不锈注入房地产业务,最近又有上海媒体报道上海上实将把旗下金融业务注入浦东不锈,将其塑造成一支金融股。但上海上实的管理人员否认了这种说法。“浦东不锈尽管公告了重组消息,但最后重组方案还没有批复,更谈不上要注入什么样的资产了。”11月12日,上实集团正式公告入主浦东不锈。这是今年上海家化上市发行新股以来,上海实业实施年内分拆下属子公司“三家上市,一家借壳上市”计划的第二步。接下来,上海实业旗下的光明牛奶将在适当时机,在国内A股市场挂牌交易。同时,上实控股的下属企业———上海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也纳入到上市计划表。但对上实集团这家希望“旗下公司都有自己上市公司”的上海市政府窗口公司来讲,这还远远不够。与此对应的是,上实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上实控股行政总裁卓福民11月15日对媒体声称,将在1-2年内,在资讯科技方面增加3亿美元的投资,并在市场条件成熟情况下,再加速对这一行业的投资。另外,上实集团旗下的沪市上市公司上海实业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07.SH)于2001年6月决议:出资5000万元(自筹方式)参与发起设立上海实业联合集团商务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预登记申请名,简称“联合商务”)。一方面努力组建公司上市,或者开始进入业绩平常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旗下各家公司努力拓展新的营运领域。之后,上实集团是组装出一大批有潜力的上市公司,组建大型综合性集团,还是会将这些上市公司加工后转手?“含着金钥匙长大”上海实业集团(简称“上实集团”)是上海市政府全资拥有的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上海市政府的海外窗口公司。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和崇明现代园等五大产业板块。据上实集团董事长蔡来兴介绍,20年历史中,上实集团前15年的融资总额仅7亿多元,但公司上市后,仅上实控股5年来的总筹资金额已逾130亿港元。“上实集团最大优势在于,上海有什么最好的发展机会,上实就投入发展什么,随上海产业重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当然,母公司将继续走综合发展道路,上市公司则会突出重点,如家化是化妆品的专业厂家,上实联合和上医专注发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上实控股则做‘三通’———网通、流通和交通,重点则是网通(IT)。”这是上实集团董事长蔡来兴面对“上实没有主营业务”问题时的回答。上实集团直属企业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上实”)在1996年8月成立,为上海实业境内业务发展总部,其主要经营范围为实业投资、投资咨询、金融证券、投资控股、参股等资产经营业务,以及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旗下主要企业有上海实业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实置业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实投资(上海)有限公司等,最近纳入上实系当中的浦东不锈也被收归于旗下(详见附表)。境外业务的运作,主要在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实控股”)。上实控股1996年5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现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经营业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消费品及零售、汽车零部件及医药和高科技产品业务五大板块。1999年12月,分拆出上实医药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近年来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和生物科技产业。今年年初,上实医药再次分拆出上海家化在沪市挂牌交易。另外,上实集团直属的还有上海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实投资”),这是上海实业在企业重组整合基础上,于1999年底在香港组建的一家公司,主要运作上实集团在香港的非上市公司。上实集团还一直在筹建上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实金融),其主营业务为投资金融机构,运作存贷款业务、基金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从香港上实集团得到关于金融控股集团的说法是:“目前上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已经拿到主管部门的批文,具体运作业务将是集团内部的金融业务。”上实集团现已成立4个创投基金,并是海通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上海银行、浦发银行和申银万国,上实集团都是大股东之一。对于上实金融业务的发展,蔡来兴表示不会把重点放在传统金融业务方面,而将注重创新金融。“在创新业务上,大家起步一样。上实将会在金融创新业务上做得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前一些。”“上实集团的四家上市公司每年的净资产、净利润和销售额都是双位数字增长,上实控股5年来净资产、净利润平均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今年盈利相信也将有可观增长。”“上实控股现在的净现金21亿元(港元),上医有4亿元(港元),上实联合有5亿元,家化8.7亿元,最近集团更以低息成功融资了3亿美元的银团信贷,所以说,目前上海实业整体财政状况十分健康。”对于上实的“崇明现代园区”,蔡来兴计划“将崇明岛上84平方公里的开发经营,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多功能的现代生态园区。”“上实总资产通过收购合并不断壮大。”蔡来兴谈到集团并购业务时介绍,“很多业务收回来时很小,现在都是全国最好的。比如光明乳业刚收购时,年盈利仅有两三千万元,今年预计可达1.4亿元。联华超市现在分店数量超过1000家,是内地零售业中唯一一家销售额超100亿的企业。上月刚试生产的中芯国际,上实投资额由原来的1.1亿美元最近追加到1.8亿美元,集团持股已由11%最近增加到17%,成为第一大股东。”“点石成金”之手当然,证券界还有另外一种思路来评价上实等巨型企业集团的运作。“今年大力并购上市公司确实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长于资本运作的这些红筹巨头来讲,抢占A股市场上市公司资源,就相当于敛聚了大量财富,并且这种财富变现的时间不会等太久。”一位证券研究人员这样评价上实集团最近一系列运作。这位研究人员认为,与上实集团运作模式相似的还有华润集团等。华润在2000年6月收购深万科之后,今年9月11日再次收购四川锦华,同月28日与持股ST吉轻工37%的第一大股东——吉林省开发建设投资公司达成收购意向协议,同时,还在虎视着深圳唯一能与沃尔玛大型超市抗衡的万象百货。而尽管上海实业仅计划三家公司上市,但部分其投资的公司也在积极作着上市的准备工作,比如复旦金仕达计算机公司。换句话说,上海实业在时机成熟之际,将会推出更多的上市计划。证券业内人人士普遍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近年融资优势明显增强,红筹股巨头为了保持公司运作的优势,纷纷想回归国内A股市场上市,以建立自己更强的融资渠道。红筹回归另外一个的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已经有向外资正式开放资本市场意向,其中就有允许外资公司在A股上市。出于上市成本的考虑,借壳上市方式将会是很多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选择。”目前,这部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海外上市公司,“主要任务就是抢占上市公司资源,尽可能地以较低价位抢到较多上市公司,丰富自己的壳资源,以便在适当时候变现。”相比之下,上海实业因为是上海市政府的窗口公司,手中资源非常丰富,所以目前主要操作方式是建立好自己的业务,与上市公司主营产业的对接,将下属各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业务优势展现给证券市场。这样,上海实业今后如果愿意出手下属上市公司,就可以价码非常有魅力地提升上去。而“华润没有上海实业这样庞大的分支公司资源,只能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地寻找目标,谈判,收购,包装,然后计划出售。以获取丰厚的差价。”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证券市场分析师这样判断。今年初以来,不仅这两家公司对上市公司运作速度加快,同时,从最初非常注重运作对象的公司质地,变得没有像以前那样挑剔。“比如当初华润收购万科,是因为万科绩优。上实集团97年收购联合实业时曾掀起过一波资产重组行情。而今,华润收购ST吉发,除开上市公司的壳,还看重什么?上实出手的浦东不锈,业绩实在不怎么样,上实一样买单,看重的同样是壳资源。”“几年以后,这两家公司还会被人评价为‘点石成金’的高手。因为他们的确是。”这位分析师的结语意味深长。图片说明:上实集团已成为国内资本市场上的“巨无霸”新华社记者凡军摄相关新闻返回首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