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方:经济学人智库简报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1©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Limited2016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目录概要2研究简介51.简介:亚太地区在精神卫生领域面临的挑战7示例:数字说明122.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与评价结果13示例:欧洲和亚太地区指数的相似性和差异163.指数排名17领先国家:新西兰和澳大利亚17示例:新西兰的“LikeMinds,LikeMine”精神卫生项目——反对精神疾病歧视的20年20亚洲高收入地区及国家: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和香港22示例:由歧视带来的多样化的挑战26中高等收入国家:马来西亚、中国和泰国28示例:中国的686项目——培养社区治疗及护理人才32中低等收入国家: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巴基斯坦34示例:城乡差距374.结论:变革的关键所在39附录1:研究分析结果概览41附录2:研究分析方法422©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Limited2016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概要在亚太地区,精神疾病是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yearslostduetodisability/YLD)的第二大因素。尽管如此,在整个亚太地区,仍有超过半数的精神疾病患者无法获得治疗。这并不是一个新的危机,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整个亚太地区,政策制定者和医疗体系的都在积极应对此问题。2010年,日本宣布精神疾病成为日本五大重点疾病之一;2012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4年,印度尼西亚大幅修改了立法;同年,印度首度制定了首部精神卫生相关政策。与此同时,在国际层面,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和东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也开始关注精神卫生相关议题。本研究中涉及的15个国家和地区1——以下简称为“国家”——都希望能够在医疗机构之外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以及支持,并最终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此经济学人智库研究由杨森制药公司(JanssenAsiaPacific)赞助,对亚太地区不同国家在此方面的工作成果进行了评估。该研究评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融入指数,采访了19名各国和国际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并进行了大量的案头调研。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精神疾病对亚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度量标准总结出了之前从未得到统计的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平均而言,在15个参评国家中,精神疾病导致的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占比超过1/5,所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DALY,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和早夭的综合衡量指数)占比达9.3%。从当前至2030年,精神疾病将导致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缩水110万亿美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由于精神疾病导致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缩水比例分别为3.5%和5%。由于上述计算并未考虑自杀的影响(韩国和日本自杀问题尤其严峻),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实际人力和财务损失很可能更为严重。精神疾病的相关影响也在增长:以年龄标准化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为衡量依据,精神疾病引发的绝对负担在各个参评国家之间并未有显著差异,同时,在经济增长和个人风险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尽管如此,由于在其他类型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快速进展,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负担所占的比例仍在上升,精神疾病在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性也因此日益提升。接受治疗的患者少之又少。在澳大利亚3©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Limited2016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和新加坡,不到半数的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治疗。而在印度和中国,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仅为十分之一左右。这些数据与国际上对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估算数据一致。更糟糕的是,患者获得的这些治疗往往并不充分。在澳大利亚,仅有16%的焦虑症患者得到了“充分的”治疗。理想状态下,应该提供以患者为中心、基于社区的一体化医疗服务;现实却并非如此: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目标是协助患者“康复”。真正达成该目标,意味着患者能够在社区中过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在医疗、社会、住房和就业方面的综合服务。尽管该方法在过去数十年来一直被视作最佳实践,而且即便现在也被所有参评国家所认可,但在大多数国家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还是以医院为中心的。我们的研究表明,亚太地区国家在精神健康综合治疗方面可分为四组。国家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在就业机会方面,有两个国家获得了满分100分,三个国家得了零分。但整体可明确地分为四组:(1)新西兰和澳大利亚;(2)高收入亚洲国家(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香港);(3)中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中国、泰国);以及(4)中低等收入国家(印度、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分组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精神疾病治疗资源的整合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确的联系,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还有更多贡献因素。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表现良好,不仅仅是在精神卫生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更多是因为它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不懈努力,建立了社区化的精神疾病治疗体系。因此,它们已经在必需的基础设施、实践和人员方面有所积累。更重要的是,两个国家都发生了显著的文化转变,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世俗偏见正在减少,非政府和非临床利益相关方在政策制定和相关服务提供方面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两个国家仍在努力改进缺点,如社会边缘团体和农村居民的保障不足。高收入亚洲国家: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医疗体系,政府也具备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所需的技术实力。在过去十年的大多数时间内,它们也在努力建立社区化体系,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服务。但这些服务水平仍待提升,且服务人员不足。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体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增加预算、积累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调整不同政府部门制定的多项政策,使其方向一致,并协调多领域的服务。但是,高度体制化的医疗体系说明,要克服根深蒂固的经济利益和临床实践须解决很多难题,日本和韩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台湾也可归为此列。最后,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进展缓慢——而且仍有可能出现倒退——此外,患者倡导所扮演的角色仍无足轻重。但是,对于自杀率的关注有助于保持政策向精神健康方面倾斜。中高等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在推动社区化的治疗体系方面业已加大投入,但比高收入国家起步晚很多。具体来说,马来西亚和中国已经进一步扩展了社区化的一体化医疗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精神疾病患者。而在马来西亚和泰国,通常还是由医院系统而不是专业精神病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尽管如此,这些国家在必需的综合和精神疾病治疗设施和人员方面的发展仍落后于高收入国家,但需求更多,包括明显的治疗缺口、医师人数过少、没有或几乎没有非医疗服务、现有的医疗服务和医护服务提供者之间缺乏协调。中低等收入国家:这些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精神疾病患者可享受的医疗服务很少,精神健康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非医疗服务几乎完全缺失;大多数精神医疗服务集中在大型医院,这些医院通常已经破败不堪,在某些国家甚至成为了人权迫害的场所;尽管相对紧迫的健康需求而言预算不足,但医疗系统仍并不具备将微薄的预算落实到位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本次研究采访的专家指出,这些国家正在努力并已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新法律和项目。理想状态下,应该提供以患者为中心、基于社区的一体化医疗服务;现实却并非如此4©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Limited2016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所有组别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但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l数据:在发展中国家,关于精神疾病的普遍程度的基本信息都依赖于猜测。经济更为发达的国家有相关数据,但对于相关后果的信息则很少。l城乡差距: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精神疾病服务往往严重不足或不存在。患者被迫自给自足,或需要花费高昂的交通费用、历经波折,才能抵达大型服务中心。在富裕国家,服务体系更为完善,但农村地区的精神健康服务使用率较低,且自杀率较高,表明仍有改进空间。l歧视: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普遍存在,尤其是诸如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疾病。歧视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被套上链条到感受到来自亲友的不公平对待不一而足。人们往往有一种不成文的看法——这些患者在道德方面有污点并且是危险的,可能对他人的人身或社会产生危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切实的文化转变,以及在讨论精神疾病时更为开明的人权观念。但是,如无法解决该问题,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的整体进程会受到影响。5©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Limited2016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EIU)开展此研究,旨在评估亚太地区15个国家在将精神病患者纳入社区的进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此次研究由强生公司旗下的杨森制药公司赞助。本报告主要介绍亚太地区精神卫生整合指数研究的相关结果。此版本的指数借鉴了经济学人智库2014年欧洲精神卫生整合指数,对比了不同国家在精神疾病患者融入社会方面所做的努力程度。该研究的数据收集于2016年3月到5月期间。共有18个指数,分为四类:l环境:精神疾病患者过上正常生活所需的环境l可及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所需的医疗帮助和服务的程度l机会:尤指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的就业相关机会,以及l治理:包括人权问题和为消除歧视所做的努力本报告附录完整阐述了该研究分析方法。在指数构建的过程中,经济学人智库咨询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些专家。对于他们为本项目所付出的时间和提供的建议,我们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他们分别是:lCheeNg,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澳精神卫生协会联合主任lJackHeath,澳洲精神卫生协会(SANEAustralia)首席执行官l马弘,中国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lPallabK.Maulik,印度乔治亚全球健康研究所研发主管和副主任lTadashiTakeshima,日本国家神经病学和精神病中心前精神卫生政策和管理主任除本次基准研究外,经济学人智库还为本次报告进行了广泛的案头研究并与多位专家进行了数次深度采访。我们在此对这些专家的参与表示感谢:lNorHayatiAli,马来西亚健康部精神科顾问医生(社区及康复精神病学)l张书森,国立台湾大学lSung-KuChoi,韩国国家精神卫生中心主任lJudiClements,新西兰精神卫生基金会前行政长官,Multi-AgencyGroup集团主席lDanielFung,新加坡精神卫生协会主席研究简介6©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Limited2016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lPatanonKwansanit,泰国卫生部精神卫生司国际精神卫生处主任lCynthiaR.Leynes,菲律宾精神病协会前任主席,菲律宾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和行为药学系lHarryMinas,澳大利亚墨尔本人口和全球健康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全球和文化心理健康部主管lThanhTamNguyen,越南基本需求国家主管,越南精神卫生和社区开发(MHCD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lHughNorriss,新西兰精神卫生基金会前战略、倡导和研究主任lVikramPatel,印度公共健康基金会lSihamSikander,巴基斯坦人力开发研究基金会lAtsuroTsutsumi,日本金泽大学全球事务组织副教授l余健新,香港心理卫生会总主任lNovaRiyantiYusuf,印度尼西亚前国会议员,印尼新精神卫生法的主要支持者经济学人智库对本报告的内容承担全部责任。报告中的调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