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目录知识点重难点第1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1.2数轴1.3有理数的大小1.4有理数的加减1.5有理数的乘除1.6有理数的乘方1.7近似数1.有理数定义和分类2.数轴3.相反数、绝对值、倒数4.有理数比较大小5.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和运算律6.有理数除法法则7.有理数乘方的定义和运算法则8.科学计数法(精确位、有效数字)9.混合运算法则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需要掌握数轴的画法。3.数的大小的比较:(1)数轴表示,从左到右数越来越大。(2)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同号相加,绝对值相加,符号不变;异号相加,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保留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5.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有理数的四则运算。6.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第2章整式加减2.1用字母表示数2.2代数式2.3整式加减1.用字母表示数2.列式表示数量关系3.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4.单项式、多项式的系数和次数5.同类项、合并同类项6.整式的加减运算1.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用2n表示,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用2n+1表示。2.单项式的系数是单项式中数字因数,次数是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3.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叫多项式的次数。4.所含字母相同,而且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的单项式,叫做同类项。5.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6.整式的运算结果,将多项式按照某个字母指数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依次排列,这种排列叫做关于这个字母的降幂或者升幂排列。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目录知识点重难点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2二元一次方程组3.3消元解决方程组3.4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标准形式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般步骤3.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4.二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组的定义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带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1.一元一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2.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者式子,结果相等。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数或者同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相等。等式性质3:对称性。等式性质4:传递性。3.等量代换:把一个量用与她相等的量代替。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5.行程问题:画图;距离=速度X时间;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X工时;比率问题:部分=全体X比率;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价格问题:售价=定价X折扣,利润=售价-成本6.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1)带入消元法:从一个方程中求出一个未知数的表达式,再把它带入另一个方程,进行求解的方法叫带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去掉一个未知数的方法叫加减消元法。第4章直线与角4.1多彩的几何图形4.2线段、射线、直线4.3线段的长短比较4.4角的表示与度量4.5角的大小比较4.6作线段与角1.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2.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和区分3.线段长短比较4.角的概念和认识5.角的度量和大小比较6.角平分线7.角和线段的作法1.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2.线段的比较方法:目测法;叠合法;度量法。3.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4.射线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6.两角和等于90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余,即其中一个叫是另一个角的余角;两角和等于180度,就说这两个角互补,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7.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画角。第5章数据处理5.1数据的收集5.2数据的整理5.3统计图的选择5.4从图表中获取信息1、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2、总体和个体3、样本和样本容量4、统计图表的认识和选择5、根据图表分析数据1.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优劣性。2.总体和个体的区分。3.样本容量是样本中个体的数目4.简单随机抽样: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这样的抽样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5.统计图的特点:条形图:能清楚表示出事物的绝对数量;折线图:能清楚反应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扇形图:能清楚表示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七年级下册目录知识点重难点第6章实数6.1平方根、立方根6.2实数1.实数的概念和分类2.实数大小比较3.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4.立方根1.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为0;负数的没有平方根2.算术平方根a≥0恒成立3.正数的立方根是1个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1个负数;0的立方根是04.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作差法、平方法、作商法、倒数法、估值法5.实数的运算(注意正负号)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7.2一元一次不等式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不等式的概念2.不等式的解和解集3.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4.不等式的3个基本性质5.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1.不等式的解集与解的区别和联系:解集是范围是集合,解是值;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2.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则无解)5.特征解问解题步骤:把原式中的要求的量(简记为m)当作已知数,去解原式—→得到原式的解(含m)—→根据解的特征列出式子(关于m的式子)—→解出m的值。第8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8.1幂的运算8.2整式乘法8.3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8.4整式除法8.5因式分解1.幂的运算法则2.整式的乘法运算3.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4.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5.整式的除法运算6.因式分解的3种方法7.分解因式的步骤1.公式nmnmaaa+=;nmnmaaa−=;()mnnmaa=;()mmmbaab=。2.(1)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1;(2)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为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指数幂的倒数。3.完全平方公式()2222ababab++=+;()2222--ababab+=4.平法差公式()()babab--a22+=5.十字相乘法公式()()()bxaxabxbax++=+++2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第9章分式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分式的运算9.3分式方程1.分式概念及其性质2.约分和通分3.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4.分式方程的定义5.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1.分式的性质mbmambmab==a(a,b,m都是整式,且0m)2.分式乘法法则bdacdcb=a3.分式除法法则bcadcdbadcb==a4.分式乘方法则nnnbab=a,()nnabb1a−=5.分式的加减:(1)同分母bcabcb=a()0b(2)异分母bdbcadbdbcbdaddcb==a()0bd6.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分式方程⎯⎯⎯⎯⎯→⎯母乘两边最简分同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检验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相交线10.2平行线的判定10.3平行线的性质10.4平移1.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2.垂线及其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3.平行线概念和平行公理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及其相互关系5.平行线判定及其性质6.平移和对应点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不是相交就是平行,没有其他。3.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两直线位置关系⎯⎯→⎯性质角的关系;角的关系⎯⎯→⎯判定两直线位置关系。5.平移性质:(1)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连接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2)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第11章频率分布11.1频数与频率11.2频数分布1.频数和频率的概念2.频数分布3.组距和组数4.三种统计图5.频数分布表的画法1.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折线图)2.整理数据的步骤:(1)计算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2)决定组距和组数(当数据个数在100以内,一般分为5~12组,数据多分组,数据少分组少,若有的组内的频数为0时,则应放宽组距.组距=极差/组数);(3)决定分点(为了避免出现某一数据所在组不能确定的情况,应使分点比已知数据多一位小数,且把第一组的起点稍微放小);(4)画频数分布表。3.频率概率4.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事物的绝对数量;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率。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八年级上册目录知识点重难点第12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2.1平面上点的坐标12.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1.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2.对称点的坐标特征3.点到坐标轴的距离4.点的平移坐标变换规律1.各象限内点P(a,b)的坐标特征: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b0;第三象限:a0,b0;第四象限:a0,b0。(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0)2.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b);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b)。3.点P(x,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4.点平移规律:坐标平面内,点P(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a,y);点P(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第13章一次函数13.1函数13.2一次函数13.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1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1.一次函数的概念和一般形式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待定系数法确定解析式5.一次函数图像的平移6.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的关系7.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1.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b为常数,k≠0),当b=0时,y=kx(k≠0),此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2.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具体求法为:(1)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2)代入x和y的两对对应值,得关于k、b的方程组;(3)解方程组,求出k和b。3.∣k∣决定直线的“平陡”。∣k∣越大,直线越陡(或越靠近y轴);∣k∣越小,直线越平(或越远离y轴)。直线上升,k0;直线下降,k0;4.b表示在y轴上的截距(截距无正负之分)。直线与y轴正半轴相交,b0;直线与y轴负半轴相交,b0。5.一次函数图像平移:设m0,n0(1)左右平移:直线y=kx+b向右(或向左)平移m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x-m)+b或y=k(x+m)+b。(2)上下平移:直线y=kx+b向上(或向下)平移n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x+b+n或y=kx+b-n(说明:规律简记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左右对x而言,上下对y而言。)第14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4.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4.2命题与证明1.三角形的分类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3.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和高4.命题1.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3.三角形的三内角平分线交点叫内心,即内接圆的圆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叫重心;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