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核心思想1.基本理论(1)我国的分配制度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和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土地要素等)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鼓励创业致富,又要提倡奉献、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2)财政的巨大作用①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②人民生活有保障: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3)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②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③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个人所得税超额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2.运用能力(1)①通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并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①通过预算及其执行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财政赤字的学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①通过对各种具体税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学习财政与税收、税收与公民生活等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通过财政作用的教学,教育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我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3)通过税收知识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公民既要有自觉纳税的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知识过关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2.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必要性: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4.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按劳分配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其它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收入,技术、信息收入,管理获得的收入,按劳动要素获得的收入等都是合法的劳动收入,按资本、土地要素获得的合法收入等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分配方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所有者凭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和贡献获得自己的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必须承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指点迷津】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中的几个误区(1)把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比较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分配区别基础个体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个体劳动者公有制范围内的职工尺度除上税外都归劳动者所有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地位其他分配原则中的一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目前分配制度中的主体联系都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都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每个劳动者的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①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②在我国现阶段,在公有制经济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报酬。因为企业、行业的效益不同,而劳动者的报酬同企业的效益直接联系。(3)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仅指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等同。(4)非劳动收入等同于剥削收入剥削收入是指私营企业、外资经济中私营企业主和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现阶段我国非劳动收入还有:①按资金分配的收入。例如股息、利息等。②风险收入,这些都不是剥削收入。【应用指导】(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分析这一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管理、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配中其所有者应获得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一些企业对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3)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这就需要我们能分清哪些是合法收入,哪些是不合法收入,哪些是劳动收入,哪些是非劳动收入,并能把具体收入归类到课本中的分配方式。(4)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国正在完善和落实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这一原则,它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把分配制度的完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分析。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对矛盾,二者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1)含义: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的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2)怎样实现这一原则:①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再分配,就是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深入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的分配。包括城镇的国有、集体经济等经济形式和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分配形式,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最终形成三部分:国家的纯收入、集体的收入和劳动者个人的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一、财政收入和支出1.财政收入(1)含义及形式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财政收入的主要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在分配政策上,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