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包括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大的地方太阳辐射强,我们一般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因此可以说纬度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自然天体人造天体2低的地方太阳辐射强。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3、天气状况。天气状况好的太阳辐射强。我国南方虽然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阴雨天气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因此南方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少,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黑子: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由于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2)耀斑: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3)太阳风:即带电粒子流(3)周期:大约11年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⑤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区别项目自转公转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运动方向通称自西向东通称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平均1°/日(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平均约30km/s(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1)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3、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4、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3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三、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4、四季和五带:我国:以“四立”划分(1)四季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快固液气三态横波较慢固态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名称范围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地表~莫霍界面平均17千米(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2)各地厚度不一(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幔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17~2900千米(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2)上部有一软流层(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心2900~6371千米(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生存环境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第二章地球上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3)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形式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5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分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分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一般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3、利用向斜构造找水,背斜找油。背斜向斜判断依据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常见地形山岭谷地地形倒置(差别侵蚀)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1、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2、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6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显著。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后,到达地面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