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姓名:张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孙化成20031201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作者:张霞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吴小娟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2006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不可克服性和会计制度法规的本身不完善性,以及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盈余管理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在应对契约的刚性和信息沟通障碍等问题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盈余管理是有背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尤其在我国由于被上市公司滥用,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成因之一。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成为会计学界和经济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用“囚徒困境”分析盈余管理现象是一种必然的前提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主要采取的形式,结合博弈论方法,具体分析了影响盈余管理的理论和现实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从博弈论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盈余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论文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对所研究的盈余管理范围进行了界定,并将盈余管理、过度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进行了比较;另外,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普遍采取的形式进行了归纳。第三部分在介绍博弈论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指出这种行为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第四部分主要讨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论和现实因素,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各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博弈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博弈论的重复博弈思想,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展望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2.学位论文蔡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200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在深化盈余管理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能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实、从制度层面对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问题进行更为全面的解释。论文第一部分对盈余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接着提出盈余管理之所以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应计制会计是盈余管理的技术性空间、信息不对称则是盈余管理的现实空间。后文分别从“信息观”与“契约观”入手,探讨盈余管理的现实诱因:“信息观”下,会计信息的作用表现为将内部信息可靠地转化为外部信息、以控制逆向选择的一种机制,由此提出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契约观”下,会计信息的作用则表现通过提供一种反映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衡量尺度、制约代理人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由此提出盈余管理的契约动因。论文第二部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盈余管理现实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提出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量的盈余管理、乃至财务舞弊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达到有关监管要求、获取上市融资资格。接着列举了立法与行政机构对上市公司从招股上市到摘牌下市全程的评价与监管中会计盈余的重要作用。3.期刊论文马连福.胡艳.陈德球.MALian-fu.HUYan.CHENDe-qiu大股东制衡、投资者关系管理与盈余管理-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2)以2005年深圳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集中持股、具有信息绝对优势的大股东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而其他股东(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或者由于权力有限,或者由于不热衷,导致其对大股东的制衡作用有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为此,上市公司可能会采取其他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机制(投资者关系管理),来提高大股东盈余操纵被发现的概率.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够有效地制约大股东的盈余操纵行为,并对其他大股东的制衡作用产生替代效应.4.学位论文徐青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2004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法律及会计制度规范不够完善,上市公司产权模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呈愈演愈烈之势。盈余管理因为使财务报告丧失透明性和可靠性随之使投资者丧失信心而最终使资本市场遭到破坏,显然,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促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并加以监管。本文对盈余管理问题全面而又系统的理论探索,旨在能够对实务中治理盈余管理问题有所帮助,及为盈余管理的后续研究,尤其是实证方法的研究提供研究平台。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得私人利益,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构造”交易事项等方式,蓄意地对财务报告中的盈余及其辅助信息进行加工、控制的行为,同时揭示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可能导致的严重经济后果。然后用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解释盈余管理行为,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基础和内在动因的分析,得出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结论。接下来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实务,结合具体案例,归纳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并且通过构建模型和关注异常情况来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系统地识别。最后,就如何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5.期刊论文戴桂荣.DAIGui-rong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背景与成因分析-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2)特殊的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造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会计造假.为消除其负面影响,限制其泛滥,本文从会计准则存在缺陷、公司制下的委托--代理契约存在漏洞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盈余管理提供参考.6.学位论文邱勇保荐人制度对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2006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其特殊的制度背景,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演进的产物,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市场扭曲。为了达到“能圈钱”和“多圈钱”的目的,IPO公司的管理当局有强烈的动机利用其与证券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目的。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国证监会在2004年2月1日正式施行保荐人制度,这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2004年保荐人制度的实施,考察了2001-2005年间中国A股发行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以检验保荐人制度对IPO公司IPO前一年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力图做到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在对A股发行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检验之前,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IPO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其次,本文详细描述了此次研究的制度背景,并介绍了2004年实施的保荐人制度的内容和作用,对其进行了简单评价。而后,本文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选取的样本进行盈余管理的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了独立样本的T检验。最后,通过构造模型,在控制了ROE、资产负债率等变量之后证明了假说。本文的主要结论:1.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实施保荐人制度之前IPO公司在IPO前一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2.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实施保荐人制度之后IPO公司在IPO前一年的盈余管理行为不显著。3.通过双样本的t检验发现实施保荐人制度前后IPO公司在IPO前一年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且实施保荐人制度后IPO公司在IPO前一年的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弱于实施保荐人制度之前IPO公司在IPO前一年的盈余管理行为。4.通过构造模型,并考虑控制变量之后,发现保荐人制度实施后IPO公司前一年的盈余管理程度有了显著的降低。7.学位论文孙爱民基于审计意见的盈余管理研究2007盈余管理一直都是会计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它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而且随着经济环境、公司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的变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尽管盈余管理披着“合法”的外衣,但并不合理,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市场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会计信息和资本市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误导了报表使用者,影响了他们决策的正确性。正确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的盈余管理的现状以及审计是否能够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等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对策与治理建议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正是基于此选择这一命题,其中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着重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条件、动机、主要手段,并结合2006年2月新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探讨了新准则对盈余管理手段的限制及为盈余管理提供的新手段。接着采用了实证研究,为了防止出现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首先对影响审计意见的11个变量进行了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然后以2006年沪市15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变量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结果发现:1、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2、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避亏动机和配股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审计意见并没有特别揭示上市公司避亏动机和配股动机。3、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企业资产规模对审计意见的发表均没有显著影响即审计意见没有揭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最后对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审计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整合审计市场、健全审计收费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聘用制度、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等相关审计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地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8.学位论文李彩霞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2006盈余管理是近二十几年来会计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早期的西方会计文献,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揭示管理”,即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人为对财务报告的过程进行干涉,实际上是对财务报告的一种有意控制。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般指向上市公司,研究的范围也很广,涉及到ST公司、亏损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等,但是对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尚属空白。为此,本文将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作为研究的着眼点。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将研究引入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理论研究部分对民营上市公司和盈余管理的涵义进行了界定、介绍了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列举了公司上市制度规定;在此基础上,对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征、基本前提、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等进行了规范分析,然后又对2003年至2005年的160家民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和频数分布分析,佐证了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确存在的结论。最后,本文从改善公司外部环境、健全公司内部约束机制、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和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四个方面,提出了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与政策建议。9.期刊论文崔孝和.惠楠信息不对称角度下的盈余管理问题-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文章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入手,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然后借鉴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不对称的应对措施,即信号传递,完善契约理论设计,规范市场制度,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以求降低盈余管理的不利影响.10.期刊论文张功富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状况分析——基于对文献的调查-会计之友2009,(26)在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的报告中,中国的不透明指数位列该报告所评估的35个国家之首,为最不透明的国家.这一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关注.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如此糟糕吗?本文基于有关学者以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对象的实证文献,从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数量两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确实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强制性信息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