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凤城街道中心小学于彩虹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2、目标确立(1)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学是基于学生长度观念的建立和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下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是小学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跟老师配合,喜欢动手操作,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面积的知识,经历过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知道它们是有大小之分的,如:比比谁的手掌大,这就对理解面积的意教材的整体安排认识面积认识常用面积单位物体表面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归纳面积的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2义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这些知识又是比较零碎的,对于面积的学习,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所以要一定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3、教学流程:涂色比赛揭示课题通过“涂色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竞赛和讨论的过程中,直观感知面有大小之分,为面积概念的建立创造了情境,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高了学习兴趣。触摸感知面积含义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归纳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观察并触摸实物,直接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并得出物体的表面也有大小。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的表象。操作探究认识面积单位比较面积大小,感知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有意安排面积接近的模型:“到底是哪个面积大?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吗?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在交流中发现:比较面积时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应用拓展总结升华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后,设计了让学生填写不同的面积单位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物体面积的大小,采用正确的面积单位。然后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比较区分,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34、精彩片断课堂故事一:课堂生成——碰撞智慧的火花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场,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与智慧的阵地。在短短的40分钟的时间里,作为教师期望自己达到运筹帷幄的状态,希望“一切尽在掌握中”!但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无论教师备课有多么详尽,预设有多么周密,总还是有很多意外事件出现,这就是课堂生成。恰恰是这“意外生成”,往往会使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根据我的预设,学生先是认识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要测量橡皮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名称比较合适,测量一张课桌的面积,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学生的回答很正确,这样的结果让我欣喜不已。接着,我抛出了第三个问题,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好呢?学生都沉默了,我紧接着引导,用平方厘米合适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合适”!师:“那为什么呢?”生:“因为1平方厘米太小了,只有大拇指的指甲盖那么大”。一名学生说!师:“对,太小了”“对,对,这个单位太小了”,很多学生在下面附和!接着我问:“那用平方分米做单位,怎样呢?”“1平方分米也小了吧?”,有个学生不太肯定的说,学生说出了我期待的答案,我相信接下去他们一定能说出要采用更大的面积单位的答案,引出平方米就水到渠成了!正当我想要开口说“既然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都太小了,那我们就需要更大的……”生:“老师,平方分米做单位应该能行的,我试试吧!”说这句话的是我们班平时的“捣蛋鬼”,又想趁机玩玩了吧?可看起来,又象是很认真的样子!我有点手足无措!是马上否定、不予理睬,还是让他试试?我想否定他的想法,可又一想,我们不是常说,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想试,怎能不让他试呢?于是,我决定顺水推舟,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这其中的奥妙!“那我们就来试试吧!”我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分组用平方分米做单位测量教室地面!并提出了活动要求:在测量之前,小组内先讨论一下,怎样测量方便、简单。4学生们显得很兴奋,一边讨论,一边就开始测量了。看到他们忙得不可开交,我说,“先停一停,咱们先来交流交流,比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好?”生1:用数学课本,一本本放过去……生2:我们组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教室有多长,再量有多宽,然后把长和宽相乘就可以算出地面的面积了。听完他们组的想法,我心里暗暗称赞:真厉害,把求面积的知识都用上了!但我不动声色,继续听其他各组的意见。生3:用课桌的面去量好了,课桌面的面积我们知道。生4:桌子太重了,那个贴在墙上的宣传画撕下来量好了,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把宣传画的面积先量出来,再去量地面。生5:还是用大一点的正方形布吧,先量出正方形布的面积,就能量出教室地面的面积了看着学生们的精彩发言,我暗暗庆幸刚才没有否定那个调皮学生的想法我趁机总结:也就是要用大一点的东西来量,对吗?刚才的那个调皮学生说: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我蹲着都要累死了,还要花好长时间呢,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有没有平方米呀,那应该会大一点。听了他的说法,我开心的笑了。马上拿出早就准备好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给你这个,你能帮老师测量一下吗?”接下来的时间,学生们学得格外认真,下课铃响时,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了!课堂上的这一插曲,让我不禁感慨,勇于放弃“预设”,给“生成”一个机会,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数学课堂上有智慧的碰撞,那才是有活力的课堂。课堂故事二: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以这一目标为出发点,在本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引入新课时,让学生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比较老师和学生的手掌大小及周围物体的表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动手体验,从而形成面积的概念。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师:(出示两片树叶)那片叶子大?生:右手的叶子大。5师:你说的大,指的是叶子的什么大?(让学生用手摸)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是这片叶子的表面大。老师示范摸书,问:这是书的什么?生:书的表面。老师:你说得真好,(与答题学生握手)你有什么感觉?生:老师的手大。师:来!咱们比一比!你们发现什么?生:老师的手大,××的手小。师:大家摸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比大小。(学生动手摸)摸了那些面?大小怎样?生:摸了桌面、文具盒的面,桌面比文具盒的面大……师总结: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中,当学生用观察、重叠、剪拼的方法不能比较面积大小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个房间的大小这样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数瓷砖,极为巧妙的引出数方格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出示面积较接近的两个图形)师:用眼观察,谁大?(生发生争议)不能用眼判断,怎么办?(生动手演示重叠、剪拼。)老师予以表扬并板书:观察重叠剪拼电脑出示两间房。师:哪间房占地面积大?师:能用刚才学的方法来判断吗?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呢?(地砖很醒目)生:可以数一数地板砖的数量。板书:数方格再电脑出示方格大小不一样的两幅图形比较大小。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难以准确比较,人们为了方便比较,在测量时统一了标准,定出了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是由学生介绍家庭住房面积大小而引入的,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5、反思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6整节课我重视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导入课题还是感知面积或者是体验面积单位都力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2)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生成的过程。在“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3)制造矛盾,引导探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如:先在小方格同样大的情况下比较图形的大小,得到方格多的面积就大,然后又出现小方格大小不一样的,这时出现了前后矛盾,学生再次出现冲突,从而很自然地感悟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时小方格同样大的必要性,这样引出面积单位就显得顺理成章,通过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