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生物(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总共50分)1.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个体数量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答案】A【解析】居住人口不同年龄个体数量的比例,属于种群的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A正确;现有人口数量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错误;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2.我国已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怔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A.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C.出生率D.年龄组成【答案】C【解析】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故选C。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答案】C【解析】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虫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错误。4.如图所示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率的顺序是A.①<③<②B.①<②<③C.①>③>②D.①>②>③【答案】D【解析】①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②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③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故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率的顺序是①>②>③,故选D。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动物的种群密度都需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B.性別比例既可影响出生率也可影响死亡率C.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年龄组成【答案】D【解析】活动能力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用样方法调查,A错误;性別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人口的老龄化不能说明人口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正确。6.某生物兴趣小组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开展温度对乳酸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实验结果会偏大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C.可以预测,20℃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10℃下大D.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答案】D【解析】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培养液中除了乳酸菌外,还存在其它微生物,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A正确;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对乳酸菌进行计数时,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B正确;题图显示:随着时间的递增,20℃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逐渐大于10℃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而且培养时间越长,两种温度条件下的乳酸菌种群密度的差值越显著,据此可以预测,20℃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10℃下大,C正确;由于设置的温度梯度过大,所以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的结论不科学,D错误。7.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B【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正确;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错误;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8.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答案】A【解析】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A错误;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D正确。9.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B.渔业捕捞必须从C点开始C.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D.BC段种群密度逐渐增大,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答案】B【解析】C点为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图中的B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渔业捕捞可从B点以后开始,但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影响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C正确;BC段种群密度逐渐增大,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D正确。10.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B.计数操作时,不需染色直接镜检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D.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答案】C【解析】生物实验需要设置对照试验和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而本实验中出现了两个变量,即培养液的浓度和温度,A错误;计数操作时,需要通过染色才能在镜检时区分死菌和活菌,B错误;因为丙试管中只加入了无菌水,而无培养液,因此酵母菌会因缺少营养物质而死亡,乙试管中虽然加了培养液,但因温度过低,因此酵母菌代谢不旺盛,不会大量繁殖,而甲试管内有培养液,温度也适宜,所以酵母菌代谢旺盛,会大量繁殖,在初始阶段呈“J”型增长,C正确;计数操作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从盖玻片一侧滴加培养液,最后镜检,D错误。故选C。11.在可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A.甲、乙均增加B.乙强甲弱C.甲强乙弱D.甲、乙均减弱【答案】C【解析】由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播种甲种子比例的升高收获的种子量明显升高,当甲的播种量在40%时,收获的种子量就已经超过了乙,说明甲的竞争力高于乙,因此当甲的播种量在50%时,甲的竞争力更高于乙,选C。12.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A.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B.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C.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树木、蝗虫的幼虫、鱼类的种群密度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答案】C【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丰富度,A正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B正确。鱼类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可使小动物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固定保存,D正确。13.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食物链、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C.一座山上,山脚、山腰、山顶各处动植物的种类都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A.食物链、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正确;B.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正确;C.一座山上,山脚、山腰、山顶各处动植物的种类都有所不同,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正确;D.一片农田中的玉米为同一物种,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错误。故选D。14.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弱,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答案】D【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数量偏小,使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将酵母菌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后再盖上盖玻片,盖玻片会由于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的培养液体积增大,计数结果将偏高,故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C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更接近实际值,D正确。故选D。15.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数最多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重复实验,但要对照组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必须只能是记名计算法D.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对照组不处理【答案】D【解析】由于低温是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而处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正常,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加倍,而视野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最多,A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为前后自身对照实验,不需另设置对照组,B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对照组不处理,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