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8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6年高考题】(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13—15题。13.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14.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15.当地居民主要从事A.渔业B.林业C.种植业D.牧业【答案】13.B14.D15.A考点:中国区域地理。【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组的关键是理解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这民谣所反映的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较典型,因而参考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答案】1.C2.A3.B4.C考点:海岸线变化、降水和气温的成因。【名师点睛】该题组是以天津市古海岸线、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为材料,通过古海岸线分布特点判断天津市地势变化趋势,根据贝壳堤的形成条件来推断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特点。第2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贝壳堤的形成过程。第3-4题难度小,结合等高线和降水分布,可以推出地形雨是导致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甲地是天津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2016•上海卷)(十五)澳大利亚是独占一块大陆的南半球国家。29.前往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能感受到某一文化圈的浓浓乡情。这一文化圈是A.拉丁美洲文化圈B.太平洋文化圈C.东欧文化圈D.西欧文化圈30.某些国家虽然远隔重洋,但仍同属于一个文化圈。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圈划分考虑的核心依据是A.文化源地B.生活习俗C.语言文字D.思想观念【答案】29、D30、A考点:考查文化圈。【名师点晴】最早来澳大利亚的移民是英国人,澳大利亚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其国民主要是英国人的后裔,有着西欧的文化特点。文化圈向外迁移的不仅是整体文化的个别部分,也可能是整个文化模式。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片的。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不同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一个文化圈,如东亚文化圈、北美文化圈等。文化圈是独立持久的,也可以向外迁移;澳大利亚就是西欧文化向外扩散形成的共同文化圈。(2016•北京卷)图4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6题。5.图中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B.②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A.地理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山脊延伸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答案】5.D6.C考点:河流特征判读【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山地、海洋、冰川、陡崖、湖泊、瀑布等信息,结合河流水文特征的判断与分析,进行综合分析。(2016•新课标Ⅲ卷)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答案】7.B8.C9.D考点:河流、水循环【名师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理解上述关系,第7、8小题可迎刃而解。第9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因此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降水越多,河流径流量越大;反之越小。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2016•新课标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6.C7.D8.C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考点: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全球热点气候变暖位背景材料,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自然带的影响。第一题,用排除法即可,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降水量、植被的覆盖率都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ABD排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的陡缓,积雪存留的条件相关,与海拔关系不大。第二题由材料中“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加剧,可知冻害与西北坡的积雪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强劲,积雪不易存留和堆积,故此“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该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关键信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第3题根据上题判断的关键信息,积雪厚度和季节是影响冻害的因素,即可直接判读答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积雪厚度变薄,保温能力减弱,通过材料可以推出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降雪期推后。该题组难度较大,可以把一组题全部阅读晚一遍之后,在重新做题,第三题的选项会给以前面两道题一定的提示。(2016•新课标Ⅰ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答案】(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是鲑鱼河流而上必经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隐蔽,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考点: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地形对气候影响,动物数量多少的成因,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