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141五个标志解决文言断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一节五个标志解决文言断句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文言文阅读高考定位高考试卷第四大题,分值19分。怎样考三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考什么文言文阅读遵循从正史中选材的命题思路,2019年高考延续2018年的变化特点,将文本选择的视角转向了《史记》。选择题分别为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第四题文言翻译题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难易度问题的设置和往年相当。从试题难度上来看,难度不大。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1.选文上,关注人物传记,适当拓宽其他文体。2019年各高考卷人物传记所选的人物,性格各异,突出了人物端正的品行和美好的品格,寄寓了高考命题者的理想,突出对考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所选人物大多为官员,而且是清正廉洁的清官形象。除了传记文以外,我们还要注意杂记文、论说文等文体。2.内容上,把握客观试题,多重视主观试题。在把握客观试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多重视主观试题。2019年高考卷中文言主观题分布情况: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1个,10分;天津卷1题,8分;浙江卷2个,11分;江苏卷2个,14分;北京卷3个,17分。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答案】B(句中的“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年虽少”意为年龄虽小,“有奇才”意为有独特的才能,所以二者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能把全国大事都交给他,此句语意表达连贯,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听用”的对象是商鞅,所以“听用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答案】B(B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汤”指的是商汤,“武”指的是周武王。)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答案】C(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根据原文“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犯法,商鞍只惩罚了“其傅”“其师”,没有对太子施以刑罚。)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译文:【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守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解析】(1)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礼:旧制。强、利:使动用法,使……强盛、使……获利。(2)令行于民:介词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令于民行”。期年:一年。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个“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相国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商鞅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商鞅,与他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他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制。”孝公说:“好。”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商鞅为左庶长,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魏。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就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献给秦国以求和。而魏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称商君。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如何读文】一、初读,整体感知,以“文”会意。1.看内容是什么。阅读文言文,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感知包括:文本的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2.看题注有什么。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首先,整体感知,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及尾注,看这些为整体把握文本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二、再读,圈点勾画,以“词”疏意。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1.知人。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此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三、三读,借助题目,以“题”悟意。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一般是选择题,往往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虽然其中有一个是错误项,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如何做题】第一节五个标志解决文言断句[技巧点拨]一、虚词标志。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1.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至若、若夫、于是、且夫、向使、虽等,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2.句中虚词:于、以、而、者等,往往用在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3.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邪)、耳、焉、与(欤)等,常常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末尾,在它们后面一般要断开。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做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做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二、名词、代词标志。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做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开;如果做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开。三、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语文上一页下一页四、句式标志。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