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文言文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项版汇编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决胜2018年高考之2017年高考+联考模拟分项2017年高考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易.也易:交换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答案】9.D10.C11.B12.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13.D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的人”。【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11.试题分析:B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12.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分;失时,违背时代,1分;句意1分。(2)已,停止,1分;篡弑,篡位弑君,1分;大意,1分。&【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D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书贾鬻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