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⑦顷之,烟炎张天。“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二、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四、看语气表达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①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五、看具体语境联系语境,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a)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c)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六、看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下列各句“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七、看句式特点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虚词用法推断小结——•一、看语法结构二、看对应位置三、看特殊标志•四、看语气表达•五、看具体语境•六、看删换变化•七、看句式特点一、而1.连词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使修饰因果目的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通如:好像,如同军悸而坏都舍。(《察今》)4、作复音虚词:例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才,方才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不久,一会儿。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掩口胡卢而笑。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4)蟹六跪而二螯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6)若欲死而父。7)如是而已。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练习转折修饰假设并列承接你的同“耳”何况递进二、以1、介词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以八月十三斩于市。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用用凭凭在按照因为2、连词,相当于“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并列修饰并列目的修饰3、动词以为,认为;用,任用。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4、通假字日以尽矣。无以,则王乎?5、凝固格式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