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020年学院公职人员申论理论文章心得体会课题2篇新基建、服务型制造篇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我国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促进制造与服务深入融合有了新进展。前不久,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清晰描绘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路径和目标远景,为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服务型制造正在像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一样,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2016年,我国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4年间,服务型制造已在我国不同行业落地生根,不断生长出新模式新业态,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传统制造业的内涵和形式。比如,在纸包装行业,个性化定制服务正在兴起,通过采用网络协同设计,用户只需将原始图稿、结构要求在线提交,设计人员便可进行3D成型模拟,实现“即见即所得”。在机械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现实,借助云服务平台,客户可随时远程了解设备的设计、生产、物流、安装和运行情况,而服务团队则能实时为客户提供故障预警和诊断服务,极大提升了运维效率。向服务转型,不仅成为一些制造企业做大变强的“密码”,更让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的光彩。2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服务型制造理念得到普遍认可,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实现这一目标,制造企业需要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拓展,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加工组装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为主向“产品+服务”转变。事实上,无论从经济学理论还是产业实践来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都是传统制造业拓展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的一条必由之路。从微笑曲线看,在价值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附加值相对较低,服务型制造有助于企业向高附加值攀升;从世界制造业发展实践看,制造业服务化已是大势所趋,一些著名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已超50%,通过拓展服务路径,业务规模和效益实现大幅增长。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指导意见》对此也提出了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转型并不是转行,从专注“卖产品”到兼顾“做服务”,向服务业制造转型必须牢牢立足于制造业的基础之上。如果说服务模式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外扩的“枝叶”,那么核心技术突破则是紧紧向下扎的“根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才是企业更好服务客户、拓展盈利空间的核心竞争力。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培育服务型制造的良好土壤;超大市场规模,应用场景丰富;企业对新技术适应能力强,创新氛围活跃;再加上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为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动拥抱新的科技,于发展中不断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传统制造企业在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必能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不断由大变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释放新基建红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按下快进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基础设施取得跨越式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助推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可以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4了明显成效,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释放。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我们必须加速推进新基建。这既是应对当前考验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趋势、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加速推进新基建,核心是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增加5G投资规模、扩大5G覆盖范围、提高5G使用率,这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除了加快5G基站建设,还要注重建设以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通信服务商为核心的上下游5G产业链条,形成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只有通过5G产业链条协同发力,才能促使5G覆盖产生附加值和溢出效应。加速推进新基建,重点是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要发挥5G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作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打破既有产业边界,促进传统基础设施与前沿科技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加强前沿科学技术在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智慧交通、培育智慧物流,等等。同时,统筹信息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网络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促使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合力,增强我国经济新动能。5加速推进新基建,关键是前瞻性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发挥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作用,必须前瞻性布局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加快建设一批高校、科研单位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云服务平台,提高产学研供需对接能力,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填补技术空白,打通产学研的堵点,才能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双向赋能,打开经济增长的更广阔空间。当然,加速推进新基建,在规划上也须科学有序,应当着眼长远、久久为功。各地要有全国一盘棋意识,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高端产业低端发展等问题。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必将激发中国经济未来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