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共和国史考试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1.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援助朝鲜人民的自卫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向了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组成志愿军,由彭德怀率领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战争持续了三年,中朝军队终于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次战争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妄图侵占朝鲜和中国大陆的计划,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2.土地改革:1950年冬至1953年春分期分批进行的改革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运动。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改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庐山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江西庐山举行扩大会议。针对党中央所察觉到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会议原定议题是总结经验教训,讨论今后的经济工作和任务。但在后期因彭德怀向毛泽东呈送了他对1958年来“左”倾错误及其教训的意见书,而引起了批判彭德怀的讨论。会议处理了彭德怀等人,并决定以林彪取代彭德怀。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压制了党内民主,支持了浮夸风,使“左”倾错误继续发展并延续了更长时间。4.三线建设:指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7省区,以及山西、河南、湖北、湖南4省西部地区进行的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三线建设是依据毛泽东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积极备战的思想提出来的。提出从1965年起,集中力量建设三线,用10至15年时间,在纵深地区建设起一个工农业结合,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但由于过分突出了重工业、军工,而轻工业、农业相对落后,缺乏全面规划,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都很低,损失严重。自1973年起,开始逐步压缩三线投资。“文化大革命”后,中央成立三线调整委员会,对建设项目逐个审查,分类指导解决。5.西藏平叛:五十年代末在我国西藏地区平定上层反动分子叛乱的事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分子长期坚持分裂祖国,实现西藏独立,最终于1959年3月10日,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发动武装叛乱。叛乱分子不仅打伤了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官员等,更于3月17日将达赖喇嘛“劫持”出拉萨,于3月19日夜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发起全面进攻。解放军应战,经过两天战斗,迅速平定了拉萨市区的叛乱,到11月,叛乱集团在其它各地的主要力量亦被歼灭。随后,解放军转入对流窜叛匪的搜剿,到1962年3月,评定叛乱作战胜利结束。它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彻底解放了西藏劳动人民。6.红卫兵运动:“文革”中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次全国性的青年学生运动。红卫兵在1966年5月下旬出现于北京。毛泽东表示支持红卫兵运动,认为“造反有理”,加上林彪的鼓吹,红卫兵运动很快波及全国各地,9月5日,更是全国各地师生“停课闹革命”,至11月26日,毛泽东在北京先后8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万师生和红卫兵。红卫兵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到处串连,乱揪乱斗,乱抄家,搞乱了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是造成全国大动乱的重要因素。7.“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简称。1976年10月初华国锋同中共中央宣传部门负责人谈话,第一次提出了“两个凡是”,1977年2月7日在《人民日报》、《红旗》等刊物上公开提出,它的实质是要把毛泽东晚年的“左”的错误延续下来。这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8.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放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播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9.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底确定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病,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使多年来新形成的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分户承包的家庭经营只不过是合作经济中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键是,通过承包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10.“一国两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恢复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构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底,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首先提出了这一构想。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中国政府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主权。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这一构想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而且符合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简答题:1.试析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变革(土改,合作化)。答: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变革包括了五十年代初的土地改革还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运动从此开始。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改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农业生产数据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农业合作化运动,实际上从各地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就陆续开始了。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规定要在农民自愿互利原则基础上,采取说服、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实行三个互相衔接、逐步前进的步骤和形式,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首先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发展成为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农民个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缺点是,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一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2.试析建国初我们的外交战略和策略。答:新中国建立以后,《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原则,这就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基本方针是: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的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得新中国的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新中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积极争取,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随后,中国政府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开拓了外交新局面。派代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后来还提出了和平外交五项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3.分析60年代初度过经济难关的原因答: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的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一切造成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面对严重困难,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一.调整政策首先是从农村开始。中共中央召开多次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重申了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加强粮食生产;纠正“共产风”,要求要循序渐进。二.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鉴于“大跃进”中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新安排了经济,以“调整”为中心,主要措施有:1.努力恢复农业生产2.加强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3.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量4.调整1961年钢产量三.大型调查研究之风和各方面工作条例的制定。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就地解决问题。这对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清了很大的作用。制定《科研十四条》,总结了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教训,特别是针对“大跃进”以来的错误,规定了各项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又制定了《工业七十条》、《高教六十条》等条例,分别规定了适合各方面工作情况的具体政策,使各方面工作重新纳入正确的轨道,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四.“七千人大会”与国民经济继续调整。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纠正了“大跃进”中的错误,强调了贯彻执行八字方针。1962年招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继续做好国民经济调整的工作。党中央的这些措施,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论述题:1.分析中苏论战及其对我国内外政策的影响答:在60年代,中苏之间发生异常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从两党之间的争论发展到两国之间的争端。这场争论的发生,是由1957年莫斯科会议开始的中苏分歧逐步引起的。1958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不久前提出的企图侵犯中国主权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赫鲁晓夫大为不满。此后,苏联采取了恶化两国关系的一系列步骤,不仅单方面撤走了在华苏联专家等,还不断指名攻击中国共产党,两国公开论战,关系大为恶化。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苏公中央的“公开信”,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苏共中央的许多重要文章、讲话和决议。此后,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陆续发表了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