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1.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以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为标志,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严重政治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对外扩张,形成欧、亚两洲战争策源地。2.胡佛延债宣言经济危机之下,为解决战债问题、稳定欧洲经济、使美国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美国采取措施帮助德国度过危机。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延债宣言》,声称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b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德国赔款与协约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反对取消对美国的债务。3.伦敦海军会议为缓解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造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在英国倡议下,1930年1月21日伦敦海军会议开幕。会议于1930年4月最终签署《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的主力舰比例仍是5:5:3,航空母舰比例美英13.5日8.1万吨,维持华盛顿会议规定,但确定了三国非主力舰的比例,驱逐舰10:10:7,潜水艇10:10:10.美国在非主力舰方面取得与英相等合法权力,英国海军地位进一步削弱,日本突破从前获得有利地位,但制定“补充舰队”计划,法意最终未达成协议。帝国主义军备竞赛有增无减。4.日内瓦裁军会议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裁军会议。各国目的希望削弱别国的军力,以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会议上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特别法德矛盾异常尖锐突出。由于与会国对裁军基本任务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7月23日暂时休会,英美策划折衷决议,对全世界陆海空军进行有实质性的裁减作为将来正是裁军协议的基础。12月11日英美法德意达成协议,承认德国“在各国同样的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力”,表面上承认了法国关于“安全”的原则和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实际德国获益。1933年英国“麦克唐纳计划”规定德国在5年之内获得与法国意大利柏林相同的兵额,遭法国以8年期限和重新武装在8年后4年进行的反对,使德寻找到契机退出裁军会议,裁军会议实际破裂,1934年6月11日结束。5.“不承认主义”/史汀生主义19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直指关内,威胁美在中的利益。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相同照会,声明美国不承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不承认中日政府所缔的、有损美国条约权利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违反巴黎公约内容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被称为“不承认主义”。6.李顿调查团报告书1932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李顿调查团”,负责调查中日关系问题,经实地考察,调查团于1932年9月发表的《李顿报告书》。报告对中日冲突起因的描述多有不实;但承认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谴责日本侵略;否认伪满洲国;主张在东北建立“特别制度”,实行“高度自治”。7.斯特莱沙阵线针对德国重整军备的问题,英、法、意三国于1935年4月召开斯特莱沙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声明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维护集体和平;采取行动反对单方废约、危害和平的行为。公报被媒体夸大为:英、法、意三国建立的一条保障欧洲和平的“斯特莱沙阵线”实际上,这一阵线不可能抑制德国的重新武装,三国未实现真正联合。8.《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德国为扩大海军军备,同英国举行数次海军谈判,双方于1935年6月,以换文的形式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规定了德国舰队、潜水艇的吨位限制分别为英国的35%、45%。此协定使德国重新武装合法化,为德国扩充海军留有广阔的余地;德国海军扩张使法国面临巨大威胁和压力;长远看,对英国也是不利的。9.美国《中立法》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大战初期先后通过的几个避免卷入国际冲突和战争的法案。1935年8月31日,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情况下,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禁止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但美国不限制原料和战备物资的输出。1936年2月,国会对该法进行修改,增加禁止贷款给交战国和武器禁运不适用于拉丁美洲等内容。德、意发动对西班牙内战的武装干涉后的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使武器禁运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这三个中立法实际上有利于侵略者而非被侵略者,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新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款自运”。因英国海上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新中立法有利于英、法而不利于德国法西斯势力。它的通过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即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尽可能援助反法西斯国家。1941年通过的租借法案彻底取代了中立法。10.《蒙特勒公约》在意大利与英法争夺地中海制海权的背景下,1936年7月20日参加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蒙特勒国际会议的各国(土耳其、苏联、英国、法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日本,意大利未出席)签署了新的海峡公约称《蒙特勒公约》。公约规定:①各国商船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均可自由通过海峡;②和平时期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在遵守公约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则在军舰的等级、数量和吨位上受到限制;③战争时期,若土耳其为非交战国则交战国任何一方的军舰禁止通过海峡,若土耳其是参战国,其他国家可否通过海峡由土耳其政府决定。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在海峡地区的主权和对海峡的监督和控制权并允许设防,根据《洛桑条约》成立的海峡国际委员会撤销。公约维护土耳其主权与安全及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力和安全,不足在于土耳其为非交战国使黑海海峡不加区别一律禁止通过对黑海沿岸国家不利。11.西班牙内战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军人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始于1936年7月18日弗朗哥发动反对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叛乱,终于1939年3月28日全国范围内法西斯政权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势力的一次前哨战。战争最终以法西斯势力的胜利而告终,使得欧洲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法西斯而不利于民主、进步势力的变化。12.第五纵队指在内部进行破坏,与敌人里应外合,不择手段意图颠覆、破坏国家团结的团体。1936年10月,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叛军在德意干涉者的援助下,对首都马德里发动进攻。暗藏在城内的法西斯分子也趁机捣乱和破坏,准备里应外合。叛军头目摩拉称这些法西斯分子为“第五纵队”,由此“第五纵队”成了特务、内奸的同义语。13.国际纵队为西班牙内战时期(1936年—1939年)共和政府的军事单位。由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54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共约4.2万人。其目的在于帮助战斗的西班牙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4.塘沽协定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并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因国民党破坏而失败。5月31日双方代表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协定实际承认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标志着日本侵略华北的开始。15.天羽声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后,美英等国针对日本日益扩大的侵华政策采取了援华措施,引起日本不满。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谈话强调日本在中国及东亚的特殊地位,反对别国干涉。史称第一次天羽声明。因其具有明显的排斥其他列强的性质,,从而引起各国抗议,迫使天羽英二在4月20日做“补充说明”,表示日本无意侵犯第三国权益。史称第二次天羽声明。16.何梅协定1935年7月6日,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复函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就解决河北事件问题,表示接受6月11日梅津针对华北问题提出的备忘录的全部条件,这封信连同备忘录,构成《何梅协定》。协定使中国在察、冀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进一步敞开了华北门户,为七七事变埋下伏笔。17.广田“三原则”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日本在加紧蚕食华北与内蒙古的同时,进一步对中国政府施加外交压力。1936年1月21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议会发表演说,提出“对华三原则”:○1中日亲善;○2承认伪满○3共同防共。史称“广田三原则”,表明日本建立对中国全面控制的野心,为日本武力侵略中国本部的信号。18.“东方慕尼黑”阴谋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日本多次密谈,阴谋以牺牲中国来求得相互妥协,导致国内一度出现日本诱降、英美劝降、蒋介石酝酿投降的逆流。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揭露反对,英美日自身的矛盾,阴谋未能得逞。这种出卖中国的阴谋,和1938年英、法通过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妥协的勾当一样,故称“东方慕尼黑”。19.德意柏林协定共同的法西斯理念和战略需求促使德意两国在各自侵略扩张的过程中日益接近。1936年10月24日,两国外长在柏林签订了秘密协定,史称德意柏林协定。内容包括:○1德承认意占有阿比西尼亚;○2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3在重要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方针;○4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地区划分势力范围;○5相互协作发展空军。它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法西斯侵略同盟的初步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形成。20.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共同的法西斯理念和战略需求促使德日两国在各自侵略扩张的过程中日益接近,1936年11月25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公开条文以反苏反共为主要内容,以此掩饰秘密附件中两国缔结军事同盟的事实。协定的签订,体现了德日联手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是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的重要步骤。21.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是30年代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通过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而构成的法西斯侵略扩张体系。既《德意柏林协定》,《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1937年11月6日,德意日三国在罗马签订《关于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标着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三国轴心的形成使德意日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升级,世界大战的爆发愈加逼近。22.轴心国1937年11月6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关于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标着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之后,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等国也相继参加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些国家被统称为轴心国。它标志着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中分裂出一个更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体系最终崩溃。23.三国轴心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日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后加入。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或《柏林公约》。三国相互承认各自在欧亚的领导权,并保证在战争中彼此以一切手段互相支援。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4.慕尼黑会议纳粹德国继兼并奥地利之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商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采取绥靖政策,在捷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签署《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区“转让”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它使得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高潮,同时增强了德国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到来。25.《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协定内容包括:○1苏台德区“转让”德国;○2德军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尔曼人居住地区;○3在日尔曼日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确定的地区,由四国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慕尼黑协定》牺牲了捷的领土与主权,是英法绥靖政策的最高潮,同时增强了德国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到来。2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爆发前夕,苏德出于各自国家利益与战略局势考虑,于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秘密条约,史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两国承诺:互不使用武力;不给予进攻缔约国的第三国任何支持;密切接触,交换情报;不参加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和平解决争端。《附加议定书》确定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条约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