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篇(二级/三级)*TRANSITIONPAGE过渡页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就业与失业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劳动力市场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现象运行规律的科学要点提示: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考点一:(二)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一)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或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1.相对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稀缺;2.绝对性—需求和愿望永远不能满足,普遍和长久稀缺;3.本质—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三)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原因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效用最大化考点二:市场主体个人效用最大化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追求货币收益非货币收益亏损最小化盈利最大化=总收入-总费用突出要点提示: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考点三:①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③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个体和企业,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④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考点四: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现象是什么(无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有价值判断)特点认识客观事实结论客观并可检验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特点为制定经济政策服务思路提出标准研究对策符合标准以价值判断为基础①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有三类:A、信息障碍;B、体制障碍;C、市场缺陷;②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③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④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①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②狭义上的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考点一: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别(性别)劳动力/该年龄别(性别)*100%①劳动者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②劳参率的生命周期:1、15-19岁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读书)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独立)主要原因:A、女性教育水平提高,随之工资率普遍提高;B、制度劳动时间缩短,灵活工时制普遍推行;C、人口出生率下降对家务的影响;D、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的影响。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享福)主要原因:收入保障制度以及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主体)主要原因: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同时也是家计的主体。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参与假说考点二:▲现象:在有的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上升;而在另一些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下降。针对这两种情况,提出了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前提:一级劳动力(成年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有中年妇女构成)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两个重要结论:A、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以中年妇女为主)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B、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以中年妇女为主)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考点三: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1.供给无弹性:Es=02.供给无限弹性:Es→∞3.单位供给弹性:Es=14.供给富有弹性:Es﹥15.供给缺乏弹性:Es﹤1►劳动力供给与工资成正向关系►图像越平越有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1.需求无弹性:Ed=02.需求无限弹性:Ed→∞3.单位需求弹性:Ed=14.需求富有弹性:Ed﹥15.需求缺乏弹性:Ed﹤1►劳动力需求与工资成反向关系►图像越平越有弹性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考点四:①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②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边际产量递增阶段B、边际产量递减阶段C、总产量绝对减少。③由图可见三个结论:A、TP、AP、MP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B、AP与MP的焦点为AP的最大值,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C、MP=0时,TP取得最大值。由此可见,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之间。④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A、人均产量AP最大化——a点;B、总产量TP最大化——b点;C、利润最大化--边际收益(MRP)=边际成本(MC)即:MRP=VMP=MP·P=MC=W。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市场的均衡考点五:(1)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2)劳动力市场的性质:A、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B、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C、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D、劳动力市场的交换是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3)两种均衡:A、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单个市场、马歇尔)和一般均衡分析(所有市场、瓦尔拉);B、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和动态均衡分析(考虑时间因素)。(4)均衡的意义: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最优配置)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同工同酬)C、充分就业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考点六:(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A、人口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B、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C、人口城乡结构。(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A、资本存量的增加,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如果产品价格不变,将导致VMP增加,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如果劳动力供给不变,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提高;B、生产率提高,行业产品增加,必然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减少;C、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取决于产品的需求弹性。结论:一般情况表明,资本存量增加,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3)均衡: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均衡价格论,是说明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主要代表人A·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2)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3)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一致的价格;(4)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同时还收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工资的形式考点一: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地租收益工资利息利润收益收益收益(1)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又称为劳动报酬;(2)工资形式即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3)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基本工资考点二:(1)工资率——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小时、日工资率);(2)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A、货币工资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B、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即: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A、计时工资的具体形式有:①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②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③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关键点: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B、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关键点:虽然低生产率的风险小,劳动过程控制成本比较低,但产品数量统计、质量检验、定额标准、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管理成本较大。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福利考点三:(1)福利的概念: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2)福利的特征: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B、法定性;C、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3)福利的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和延期支付(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金等)▲实物支付普遍存在的原因:A、降低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B、变相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C、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延期支付的优势:A、为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B、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C、自定延期支付项目,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D、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四节就业与失业(1)就业的概念: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2)就业的三层含义:A、主体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B、劳动属于社会劳动;C、劳动为有酬劳动。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就业总量的决定考点一:(1)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公式如下: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消费+储蓄(2)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公式如下: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3)均衡: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4)就业总量决定:Z(总供给价格)=D(总需求价格)结论:A、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B、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就业量是同时被决定的。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失业及其类型考点二:(1)失业的概念: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2)失业类型:A、摩擦性失业:换工作期间和岗位之间变换的暂时性失业。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中。结论: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B、技术性失业:由于引进先进技术,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解决措施:a.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b.强化职业培训;c.实施职业技能开发。C、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如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在正常失业中占比很大。解决措施: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a.超前的职业指导和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