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现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现象(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644000)[摘要]校园冷暴力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它在我国时常发生,其危害是非常大的,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了解校园冷暴力,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从多方面减少和杜绝校园冷暴力现象的发生,从而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关键词:校园;冷暴力;忽视一、什么是校园“冷暴力”校园冷暴力,是一种隐形惩罚行为,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用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污秽性的语言或使用其他非暴力手段,有意对学生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以达到其教育目的,造成学生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①校园冷暴力本身就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不应该出现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德育的大忌。对学生的“冷暴力”完全是一种非理智的精神上的惩罚,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教育“冷暴力”还是师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冷暴力”的威严之下学生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虽“口服”但“心不服”。教育“冷暴力”一定程度上是高效率和标准化教育价值取向的产物,学生个性特点在高压下屈从于统一标准,全面发展在此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校园“冷暴力”也是体罚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变相体罚。它的出现说明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教育作为一肯定评价词和规范词具有道德意义,它指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②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此类事件的频发强化了学生们对于高分,对于好成绩的渴望。为了在学校中获得“优生特权”或免遭惩罚,学生们通常“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部分学生会认为道德品质是可有可无的素质,为了“好学生”的头衔不择手段,求才失德,德育为先成为空谈,德育的至高的地位也受到威胁。(一)“校园冷暴力”具体表现形式有:(1)冷漠型。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表情麻木,放任自流。在校园中很自然会发现,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坐在后面几排,老师的关注也很少,对他们的要求也仅仅是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时老师也会进行些辱骂。显然,这样的态度就是一种无言的虐待,这也是造成差生退学的隐形催化剂,造成师生关系疏远,使学生厌倦学习、逃避学校。对这一类学生的心理虐待,可以很容易发现。(2)教训型。有的老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使学生感到似乎一无是处,教育往往变成了教训。(3)威胁型。动辄威胁学生,如用让家长领回家、带去见校长、给予处分等语言进行威吓。(4)嘲讽型。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评比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进行冷嘲热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主要施加的手段是语言,通过语言来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但有时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学生常常会说“老师说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处于神圣所谓心理虐待,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心理虐待。○2由于受虐待对象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的心理,与语言暴力相比,这种心理虐待是很隐蔽的。(5)孤立型。对看不惯的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如一些活动不让他参加,让社团组织不接受他,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6)控制型。总是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7)忽视型。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态度比较好,又不犯事,整天默默无闻的学生,老师对他们的忽视也是一种心理虐待。他们对教师关注的渴望也是最强烈的。一名中等生的文章《我们的悲哀——一名中间生的自白》中曾写过这么一段话:“调皮的学生往往在老师眼中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不努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成为鲜亮的玉。优等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只有我们中间生,好似一块块粗劣的砖头,被老师随手一放,从此不再被过问。我们感受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我们远离老师的心,自生自灭,这就是我们——中间生的悲哀!”○3(8)背负包袱型。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在关注优等生,这无形之中就会给这些学生带了思想上的压力。老师的这种优待,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这类学生往往是比较好强的性格,老师对他们的高期望是希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有时事与愿违,这种高期望也是导致学生压力增大的原因,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就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误,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辜负了老师。二、“校园冷暴力”的特点校园冷暴力有这样三个特点:①习惯性强。教育有着特殊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心理暗示作用很强,受教师个人素养、性格特点、心理状况的影响,对学生实施“冷暴力”往往成为一些教师控制学生的比较得意的成功的手段。一旦实行,效果明显,又不会遭到异议,使这种行为因为“成功”而被加强,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因为“冷暴力”要求的时空条件低,还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随意性。②隐蔽性强。研究发现,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的教师经常使用“冷暴力”,但往往在主观上缺乏明确认识,甚至以为是为了学生好。学生遭受“冷暴力”因教师无明显过错,加上教师的权威性,学生也只能沉默。显性暴力在学校是被明令禁止的,而冷暴力却多被忽视而隐蔽存在。③伤害时间长,危害性大。体罚疼在身上,“冷暴力”伤在心上,越是软伤害越难治愈,有些学生甚至多年后也未必能驱散心理上的阴影。遭受“冷暴力”会导致学生的精神、心理受到伤害,妨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学生来说,教师无疑是道德与智慧的化身,教师的冷眼无疑是一种审判,是精神上的体罚,必然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嘲讽、恐吓或对学生不闻不问,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与抗拒心理,并导致学生厌倦、惧怕学习,消极自卑,孤僻自闭,自暴自弃,甚至会严重扭曲学生的人格,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三、校园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一)“冷暴力”对学生造成伤害的理论基础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分别为信任对怀疑(0~1.5岁);自主对羞怯(1.5~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对孤独(18~30岁)繁殖对停滞(30~60岁);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80岁以后)。②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出于第4、5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学校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在少年期会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个体角色同一性。所以这个阶段学生心理正处在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上,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角色同一性的评判。(二)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被扼杀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不管家长们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么善良,理由多么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诚然,对孩子体罚不好,“心罚”则更是不该。“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三)受教育者形成不良的性格,导致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冷暴力”完全是一种非理智的精神上的惩罚,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还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学校冷暴力”对学生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北师大课题组于2000年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地抽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初中、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分别为16.4%、14.2%、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分别为4.2%、2.9%、2.5%。此外,一些专家还指出,心理刺激所产生的影响,会造成机体功能紊乱,导致呼吸系统、循环(四)老师和学生产生感情上的鸿沟对学生的“冷暴力”行为,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所犯错误有所认识,重塑对于纪律和道德规范的认知,让学生在“切肤之痛”中“吸取教训”,可其结果往往非但不能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积极、清晰的认识,反而会使学生在面对老师时采取回避态度,不敢与老师交流,甚至产生怨恨、对抗心理,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的疾病。(五)对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产生消极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素质教育以及最近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注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注重人的发展的“人性化”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而“冷暴力”大多单纯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成为老师转嫁心理压力、缓解职业怠倦的工具,成为老师心情不佳时的发泄对象。这是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极不相容,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教育手段如果得不到控制,将会对教育改革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四、“冷暴力”产生的原因(一)传统教育观念同教育现代化冲突的产物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以来的科举选拔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以这种制度为背景的教育默认甚至是提倡惩罚这一手段。这是“冷暴力”等惩罚手段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冷暴力”可以说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同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使得教育的目的扭曲,为一些暴力的教育手段的产生提供了环境因素。随着教育民主化观念的深入人心,体罚已经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反对,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八章“教师法律责任”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教师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类似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使肉体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那么,教师出于树立自己威信或者缓解自身压力等各种原因的手段也就只有转为精神惩罚———也就是采取“冷暴力”行为了。(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职业压力更大,这就造成了中小学教师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的检测表明,很多被检测教师的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过大的压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很容易使教师的言行过激,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理智的行为。(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各类特征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较差,逆反心理严重,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与同学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这些原因也比较容易使老师生气,使他们受到老师的伤害。五、预防和减轻“冷暴力”的对策(一)加强教师素质教育,防止职业倦怠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的很多言行都是靠模仿老师学会的,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应把自己私人的情绪和压力带到课堂中,因为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是不可磨灭的。每个职业做久了就会有职业倦怠,学校应定期组织些减压活动和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活动,让师生多沟通,多听同学们内心的声音。因为情绪是会感染的,老师心理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他教授的学生,他们应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多鼓励他们,而不是靠语言暴力和心理虐待来教育他们。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追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身的人格丰满。政府、社会和学校也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提高教师职业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