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骈文的名称•骈文的特色•骈文的发展:先秦•骈文的发展:秦•骈文的发展:汉•骈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唐•骈文的发展:宋•骈文的发展:清•骈文与散文的比较•骈文欣赏骈文的名称•名称:1.“六朝文”:骈文发生于东汉,极盛于六朝,故又称为“六朝文”。2.“四六文”:‧六朝时期的骈文常是骈散兼用,真正严格的骈文乃从唐代始。柳宗元〈乞巧文〉有“骈四俪六,锦心绣口”之语。‧晚唐李商隐自订其骈文集曰《樊南四六甲、乙集》,于是骈文又称“四六文”。骈文的特色1.多用对句。(运用对偶,视觉美感)2.以四字或六字一句为基本句法。3.声律和谐。(听觉上铿锵顿挫的美感)4.辞藻华美。(避免浮浅枯淡的文病)5.用典繁多。骈文的发展:先秦1.骈散不分,自然互用。2.先秦诸子中的对偶句,子部书较经部为多。◎特色:骈文的发展:秦◎特色:1.当时无骈偶观念,文句要求声调铿锵、文字华美,文中多有对称句子。◎代表作家: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偶句连续不绝,排比瑰丽,气势奔放,被推为骈文的初祖。骈文的发展:汉◎特色:1.西汉文章已有运用对偶句的倾向。2.东汉以后这种风气渐盛,东汉末骈散兼用之体渐渐流行。◎代表作家:贾谊〈过秦论〉、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乘〈上书谏吴王〉、蔡邕〈郭有道碑〉等。骈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特色:1.对偶句于魏晋之间大行其道,至南北朝已达成熟。2.南朝齐、梁间“声律说”兴起,不仅求字句对仗、辞藻华丽,更求音韵之美。3.内容多用典故,形式采四六句,尚未严格要求对仗工整。4.南朝宋刘勰所撰《文心雕龙》,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专书,即以骈文论说学理。骈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代表作家:陆机、鲍照、沈约、徐陵、庾信、丘迟、孔稚珪、陶弘景、吴均等。南朝徐陵、庾信辞藻艳丽,号为“徐庾体”。庾信〈哀江南赋〉为千古名篇。骈文的发展:唐◎特色:1.骈文要求非常刻细,严格对偶。四六对仗十分严格。其四六文的作法,与六朝的骈文不同,词性相称,平仄相对。讲究对仗工整,声调华美。2.初唐四杰措辞绮丽,属对工整,为四六文上乘作家。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为天下至文。3.李商隐自订其骈文集为《樊南四六甲乙集》,唐骈文因此称为“四六文”。骈文的发展:唐◎代表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李华、崔融、宋之问、张说、王维、李商隐等。骈文的发展:宋◎特色:1.四六文入宋,色彩趋于平淡,而属对巧妙,别成风格。2.西崑体讲究雕章丽句,但风格不高;反而以欧阳脩、苏轼散文化的骈文,受人激赏。四六文自此一变,而渐趋没落。◎代表作家:欧阳脩、王安石、苏轼、杨万里、刘筠、钱惟演、陆游等。骈文的发展:清◎特色:骈文自宋代衰落以后,至清代又呈复兴气象。但清代骈文家,多鄙视唐宋,而力追汉魏六朝。◎代表作家:袁枚、汪中、李慈铭、龚自珍等人,堪称一代大家。骈文与散文的比较骈文散文句法以四字、六字为基本句没有限制辞藻绮丽华美多朴实用典用典繁多白描直叙,视情况用典对偶对偶工整,四六文尤严格要求无特别讲求对偶气质气韵曼妙,情致婉约文气旺盛,言无不达别称六朝文、四六文、骈体文古文骈文欣赏1〈谏逐客书〉李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谏逐客书〉李斯【语译】一定要秦国生产的才可以,那么夜里放光的玉璧,就不应该装饰在朝廷中;犀牛角、象牙所制成的器皿,就不应该拿来把玩欣赏;郑、卫等外国的美女,就不应该充列在后宫;而北狄所产的駃騠等名马,也不该养在马棚;江南出产的黄金、白锡不该拿来使用;西蜀出产的丹砂、青雘也不能用来彩绘。〈谏逐客书〉李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李斯【语译】现在大王您舍弃敲打陶器瓦缶而接近郑、卫,放弃弹奏竹筝而采用〈韶虞〉,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眼前的快乐,适合观赏罢了!现在任用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才能的优劣、不论品德的好坏,不是秦国人就罢黜,凡是客卿就驱逐。这样看来,那么大王所看重的是在美色、音乐、珍珠、宝玉,而所轻视的是人民了。这不是统一天下,掌控诸侯的好办法啊!〈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者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李斯【语译】我听说土地大的米粮多,国家大的人口众,军队强大的兵士勇。所以泰山不舍弃任何小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小水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广;想要称王天下的人,不拒绝众民,才能显扬他的盛德。所以地域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外国,国家时时充实而美好,鬼神也降临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何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谏逐客书〉李斯•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李斯【语译】现在您竟然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帮助其他诸侯建立功业,使天下的贤才退避不敢向西侍奉秦国,停住脚步,从此不踏入秦国,这样就是所谓的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骈文欣赏2〈过秦论〉贾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贾谊【语译】秦军开关迎战,九国联军疑惧退却纷纷逃走而不敢再向前进。秦国没有损失一枝箭或一个箭头,而天下诸侯却已困顿不堪了。于是合从的盟约瓦解,六国争先割地以贿赂秦国。秦国有充裕的力量来宰制疲惫的诸侯各国,追击败逃的敌军,战场上尸横百万,所流的血足以漂起大盾,秦国凭借有利的形势,任意宰割天下,分裂各国的河山,于是强国请求降服,弱国入朝进贡。〈过秦论〉贾谊•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贾谊【语译】然后据守华山为城郭,以黄河为护城河,据守着高耸的城墙,下临不可测的深水,作为固守的凭借。再加上优秀的将帅、强劲的弓弩,防守险要的地方;忠诚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卒,布设优势武器来防卫,谁敢拿他怎么样呢?天下平定之后,在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凭着关中巩固的形势,彷彿坚固的城池绵延千里,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世可以传承不朽的基业。〈过秦论〉贾谊•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贾谊【语译】陈涉的地位,远不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君主的尊贵;锄柄木杖做成的武器,比不上钩戟长矛锋利;那些被贬谪流放的戍卒,更比不上九国联合的军队;而谋划之深思虑之远,行军布阵用兵作战的方法,远不及从前那些谋士名将。可是成与败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所成就的功业也恰好相反。……不料一个小小的陈涉兴起发难,竟就倾覆了历代祖先的宗庙,秦王子婴死于项羽之手,为天下人所讥笑,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是因为为政不愿施行仁义,忽略了攻与守的形势已经改变的事实(攻天下与守天下应有不同的作为。骈文欣赏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语译】山川景物的秀美,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共同谈论。高峻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矗立,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光,交相辉映。青翠的林木竹丛,四季无不具备。拂晓的雾即将散去,猿猴禽鸟乱声啼叫;黄昏的太阳就要隐没,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实在是欲望世界中的神仙之都,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没有真正能投入与体会其神奇的人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补充说明】•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少有养生之志,读书万卷,隐居句曲山,梁武帝每遇朝廷大事,总前往咨询,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谢中书为谢微(或作征),在梁任官至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此文应为陶弘景的回信,谢微的信今已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