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课一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结合这句名言,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立意示例正面立意:其一,沉稳务实的人生最美。其二,虚无缥缈的“舞蹈”最可怕。其三,没有脚踏实地,何来人生成功?其四,务“虚”注定人生一场空。反向立意:可以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反向求新,沿着这个思路不断追问:凭什么只能在地面上步行,而不能在云端舞蹈呢?然后拟制出这样的题目《既要贴地而行,更要云端舞蹈》《云端的舞步》等.3比较好的立意:1.脚踏实地方能走向成功2.云端跳舞,失败也是美丽的3.视云端跳舞为异端,是平庸者慵懒的借口4.没有云端跳舞的志向,哪有脱离地面的果敢5.脚在大地,心在云端6.步行不如跳舞7.在云端舞出绚丽的人生等。4散文阅读之理解句子的重要含义5考纲链接考纲解读“散文阅读”属于高考《考试大纲》“文学作品阅读”中“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范畴,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C级和E级。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包括以下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6结合语境,品味品味下列句子。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陆蠡《囚绿记》回归教材答案:我临行时开释常春藤,表现出我对具有抗争精神的常春藤的敬重,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珍惜。7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85、从字面看互相矛盾,但被作者寄寓深刻用意的反常句。6、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9【考查实质】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做题原则句不离段10如何理解、体会句子含意呢?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意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这在句子的理解、体会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11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例一2008年四川卷《我爱水》:解释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本句话最重要的地方是“浸透”这个词语的重要含义,这个词语很简单,就是“到处都有”,那么把什刹海的灵魂浸透,就说明了春意的无处不在,题目难度不大。答案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122.从分析修辞入手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13平常的沈从文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他自己的序言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14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答案】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15练习:《乡村的瓦》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问: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参考(1)这里运用了暗喻的修辞。(2)把“瓦”比喻成了生活的底片,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3)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163.从文本主旨入手中心思想(主旨)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体会时可以结合主旨来进行。17壶口的黄河、、、、、、、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⑨路德雏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1948年),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18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194.从相邻句子入手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20根的神韵……①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②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③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④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⑤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16.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划线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的含义?(4分)【答案】1、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是旗帜;2、树根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正如长埋地下的历经漫长岁月的化石一般有价值。二、分析·【典型考题三】215.从结构层次入手有些句子结构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复句,如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22焰火的变奏(赵丽宏)、、、、、、、、、、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丸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234.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答案:.1、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2、“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3、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意对即可)24以上几种解读句子的方法既可以独立运用一种,也可以视情况把其中几种结合起来运用,总之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然解读句子是没有定法的,句子的理解最重要的前提还应是结合文本,立足文旨,否则就是空谈。25句意理解题答题模式1、表面意思①修辞手法2、深层含义②作者的情感态度等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答: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表面意思)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修辞),与农夫决心留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修辞+深意)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观点态度)26小结:1、原则:不脱离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2、基础:抓重点词语,莫忽视修饰、修辞、限制、强调等。3、重点: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具体背景、主旨情感。27课后练习:再分析优化设计66页67页典题衡中同卷(六)《斯人独憔悴》〈秋来查干湖〉28课后练习优化设计29